黑龍江企業如何借助香港平臺走向國際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常委、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魏明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大量的中國企業迅速成長、走上國際舞臺,業務發展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各地。
目前,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業務需要考慮因素不少,其中包括中國威脅論,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競爭對手、渠道結構和監管環境的深入了解,對關鍵問題的分析(如清晰了解投資目的、必須經過的程序、國內外審批、文化差異、業務整合、盡職調查等),如何有效融資等。國內企業可借鑒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並借助香港平臺共同出海。

魏明德作大會發言。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一、香港平臺的優勢
內地企業“走出去”一直被外國懮慮中國政府具政治意圖,對中國企業參與經濟合作項目設定較高門檻。
7年前,中海油185億美元並購美國尤尼科公司失敗。7年後,縱使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松成功,其中幾經曲折。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收購尼克松,加拿大政府8月29日收到中海油並購申請,按相關法律,審批時間為45天,但考慮到國內反對聲音,加拿大政府很不尋常的兩次延長了審批時間。其間尼克松所在省份政府代表團到香港招商引資,與香港企業家見面交流,鼓勵和支持香港企業到當地投資。12月7日,並購獲加拿大政府審批通過,但因尼克松部分資產在墨西哥灣,也需要通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批,直到2013年2月12日,美國纔正式同意。
香港可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特點,國內、省內企業可通過與香港企業共同合作,投資海外。民營企業可考慮把海外總部設在香港,淡化其中國內地企業的身份,提昇民企國際化程度,並以香港企業身份於境外投資,避開海外部分國家對中國企業設定的貿易投資壁壘,減少國際媒體過度負面報道。
二、借鑒國際經驗
對於全球業務發展,歐洲金融危機提供了很多機會。過去歐洲企業很少考慮出售業務,尤其是核心技術,在金融危機下,很多歐洲企業經營上均遇到困難,需要尋找有實力的買家、合作伙伴,並擁有巨大潛力的本土市場,中國企業理應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可是歐美、日本等國企業在跨境投資上擁有豐富經驗,包括競標流程程序、出價、進行盡職調查、法律條款、談判技巧、交易完成後整合等。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經驗一般相對較少。
2012年德國精密度核心汽車部件公司競標出售,中國企業也有進入最後一輪投標階段,最終北美企業以競價和速度取得目標公司控制權。2011年德國汽車制動摩擦材料公司競標出售,進入最後一輪投標階段包括中國和日本企業,最後日本企業在價格調整和合約條款談判方面較為靈活,取得目標公司控制權,合並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動摩擦材料生產集團,並擁有顯著的技術領導地位。
香港在跨境投資、並購方面一直擁有豐富經驗,並與目標公司在文化和語言差異上較少,可以加強為國內、省內企業提供法律、會計、評估、融資、管理等方面的建議、服務。
三、創新結構性工具
過去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並購,主要考慮收購價格、目標公司品牌、市場、銷售網絡等,較少考慮交易結構和風險管理。近年來接連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更是突顯了有效的匯率、利率等財務風險管理能力對於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使得人民幣一改以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單邊昇值以後,近年雙向波動的特性更加明顯。對於大型跨國企業來說,無論是海外資產的收購,還是業務收入、成本支出的風險控制,均需要更加嚴謹、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此外,利率風險的管理也同樣值得關注。美元利率已經較長時間停留在其歷史最低點,盡管不少企業在過去幾年通過采用浮動利率融資極大地降低了財務成本,然而一旦浮動利率恢復正常水平,這些企業或許很快就要面臨財務成本上昇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當前浮動利率的歷史低位規劃好未來的財務成本結構,對國內、省內企業來說也是當務之急。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斷參與設計創新結構性工具和風險管理產品。可按實際個別情況與國內、省內企業進行交流,共同設定合適的交易結構和風險防范措施。
目前是國內、省內企業“走出去”的好時機,國外正面對多種不利因素,投資機會越來越多。眾多國內、省內公司在中國本土市場取得成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可進一步拓展國外市場,通過投資境外公司提昇自身品牌、技術、進入新市場、擴大分銷網絡。“走出去”的同時,也有助國內、省內企業邁向國際市場,提高企業治理結構,加強核心競爭力,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