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記者 王蕊)我省發展現代農業有著先天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水利資源優勢是關鍵因素,生態資源優勢是天然保障,科技裝備優勢是制勝法寶,而目前,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程度仍與先天優勢不相匹配。省政協第十一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紛紛建議,應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及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省政協委員胡公略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結合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特點,現代化農業包含了農業發展的城鎮化、生態化、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產業化、合作化和市場化。當前,我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農民素質與現代農業要求不相適應,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導致如上問題的發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嚴重缺失”,省政協委員胡公略解釋說,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科技化是重中之重,離開科技,一切都無從談起。而通過五年的市場調查,胡公略發現在實際的一線農業生產中,農業技術推廣始終困擾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目前,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不是農民就是外行的農資經銷商,國有主渠道的農技推廣部門由於體制原因,發揮的作用不是很突出,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最後一公裡’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一方面農民渴望農業技術的支持,一方面先進的技術被束之高閣。”
胡公略表示,想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技術服務必須要先行。許多涉農部門和機構都可以改造成為農業服務部門,重點抓好技術攻關、技術諮詢和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繁育、推廣等服務工作,不再接受委托執法和社會管理等行政職能。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保障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普及。
“制定財稅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並幫助各類經濟主體建立各種農業專業公司,由它們組成覆蓋農業生產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農業服務部門,為廣大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並通過這種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提昇農業的科技含量,提昇農業的生產力水平。”胡公略表示,此舉的完成則更需要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乾、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型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服務體系,其服務應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等多個領域,主要由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農村經營管理、農村商品流通、金融、信息、產品質量等八個方面的服務體系構成。
“而當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有些方面不到位,其他經營性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弱,社會信譽低,尚不能為更多的農業生產主體所接受。”省政協委員於佩常特以種植苜蓿為例,一個萬畝苜蓿草場,僅收割設備就需三四百萬元,而收獲季節每年只有半個月左右,其餘時間設備均閑置不用。若動力機械向社會租用,這就減少了生產成本。
胡公略說,建立農業技術及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轉變行政職能,把一些微觀服務職能如技術指導等剝離出去,努力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造公平合理和有序的政策與法制環境。
“應當鼓勵涉農企業在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過程中強化服務,比如技術指導、維修保障、配件供應等服務,有條件的應當由單純的農資銷售發展為農業生產的有償服務,逐步用專業服務取代農民的直接生產環節,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發展為社會化的大生產。對目前一些地方興辦起來的玉米催芽公司、水稻工廠化育秧、莊稼醫院等,有關部門應給以扶持,使其不斷發展壯大起來。”於佩常說道。
於佩常表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有利於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又可以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相對於工商領域的重復建設,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和為農業服務的有關行業,不僅投資渠道廣,而且發展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