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訊 (記者 侯巍)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省將圍繞實施“五大規劃”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全面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成為熱點話題,省政協第十一屆二次會議上,委員們紛紛建議,走科技創新之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全國農業現代化改革趟路子。
我省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突破1200億斤榮登全國榜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落戶我省,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改革配套綜合試驗區,如何保障糧食增產,促進農民增收?如何打破體制、機制瓶頸?針對這些熱點話題,委員們熱烈討論,積極破解我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省政協委員韓貴清。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努力尋求內涵擴大再生產,力爭用較少的農業資源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多年來,省政協委員韓貴清一直關注科技農業問題。“中國現代農業核心之所在,是怎麼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國家希望我省出經驗,通過兩大平原配套改革試驗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效益;能夠激活體制、機制,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韓貴清說,農業發展之路要依靠良種、良法、良田,加上懂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纔能使我們的農業向前跨一步。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為我省農業發展搭建了重要的平臺。“中央在農業上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投入。中央政策調動了全國億萬農民種食的積極性,對三農的投入逐年加大,更發揮了中央財政的引領作用。”韓貴清說,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一個落腳點在改革上,另一個則落在科技上。所以向科技要產量、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收入,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黑龍江農業希望、出路在科技上。
在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下,“誰來種田”成發展現代農業繞不過的難題。通過培訓新型農民,提高現代農業水平,是委員們破解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提案。省政協委員羅叢霞認為,我省農村勞動力素質與改革創新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小農意識強、科技素養不高、缺乏現代管理理念與能力等特點。因此,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農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變得尤為重要。羅叢霞建議,以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村實用人纔為主要內容,同時,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長效機制。韓貴清也認為,只有加大對農民的培訓,讓懂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能量,纔能轉變為更大的產量。
省政協委員王鐵。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作為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水利起到支橕作用。省水利廳副廳長王鐵認為,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我省農業節水工作,纔是打造高標准節水示范區,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省一些地方大面積的“旱改水”,抽取地下水種水稻,提高了糧食產量和產值,卻導致了范圍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由此可見,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九三學社建議,應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水平,建立定額有償使用制度。
以示范帶為載體,以科技園區為引領,以建好農民合作社為基礎,以解決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為前提,加速推進土地規模化連片種值,探索現代化大農業有效組織形式和發展模式。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全省四分之一的農戶已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合作社的生產經營。
省政協委員張雲志在提案中指出,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合作社的發展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還不相協調。“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土地規模經營是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構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構建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城鄉產業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張雲志說。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重點推進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發展股份合作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全省農民合作社總數突破5萬個。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推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創新、推動農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2014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深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如今,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形成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改革的合力,美麗龍江夢正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