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
2014-01-21 09:09:14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1日訊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在千年古都,美麗的阿什河畔馬利花園小區有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多年來無怨無悔細心照料公公,服侍丈夫,撫養兒子和孫子。她用執著和堅韌,善良和勤勞,詮釋著中華兒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她就是楊淑芳,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人,她的高尚情操廣為傳頌。

  楊淑芳,今年67歲,全家共有6口人,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患病在床90多歲的公公,下有都是聾啞人的兒子、兒媳,還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孫子,丈夫一年前患病,如今半身不遂。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楊淑芳卻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負起了全家人的重擔。她用自己的愛心凝聚著整個家庭,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為子女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氛圍。

  楊淑芳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結婚40多年來,她一直與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對家裡老人非常孝順,從過門到現在,從沒有跟老人頂過嘴,吵過架,耍過脾氣,紅過臉,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主動征求老人的意見,多年來她默默地照顧公婆,操持著繁重的家務,左鄰右捨都說,她是一個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兒媳。

  婆婆去世後,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一直由她來照顧,公公年老體弱,癱瘓在床,長時間把身上都黏的紅腫,她發現後及時買好褥瘡墊,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懮。她不嫌髒不怕累,一天天,一年年,始終讓老人的屋裡保持著清潔、舒適,她端屎端尿,洗衣喂飯,翻身子,換被褥,幫公公洗臉,刮胡子,喂藥,喂水。每頓飯她總是先要問問公公想吃什麼,挑他最喜歡吃的去做,她一直是吃著適合老年人口味的飯菜。每餐都要她親自端到公公床前,不厭其煩的一口口喂到口中,怕飯菜燙到老人,每次她都用嘴吹吹,嘗一下,然後再喂老人,吃飯時公公鼻涕和口水不時地流,她也不嫌棄,總是拿出自己的手帕耐心地給老人擦乾淨,公公一咳嗽要吐痰,她就拿來痰盂,吃完飯她又幫公公活動活動手臂。

  公公由於患多種慢性疾病,有時心裡煩、不好受,看什麼都不順眼,總是嘮叨,發脾氣,她能理解這是病魔給老人的一種痛苦發泄,她都默默地聽著,心平氣和的和老人談心,化解老人的不平和郁悶。她常常跟公公拉家常,說開心事,還時常給老人讀報,陪老人看電視,讓他了解一些國家大事、新鮮事,看到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人非常高興。天氣好的時候,楊淑芳在兒子的幫助下,經常用輪椅推著公公到外面曬太陽,還時常到小區附近的會寧公園轉上幾圈,讓老人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看看花草樹木,領略自然風光。每逢遇見熟人,便誇兒媳比親生女兒還要好,如果沒有兒媳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不會活到今天。

  她不但是位好兒媳,而且還是位好母親。在撫養教育孩子上,她本著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的原則,身體力行做榜樣。她的兒子雖然是個聾啞人,但是她從沒有給予兒子特殊的溺愛,從小就教育他要自立、自強,不能給國家和社會帶來負擔,要像正常人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在她的教導下,兒子健康的長大,並且掌握了多種技能,在福利單位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兒子走向了社會,不管是在做人,做事,還是品德方面都得到了大家的贊許。如今兒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一個可愛、健康、積極向上的兒子,全家人都特別高興。人們常說:“人生最難找到是知音,人生最難教育是孩子。”她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感染孩子,在法治健全的社會中以德育人顯得多麼重要啊!

  楊淑芳還是一位好奶奶。因為兒子、兒媳是聾啞人,教育撫養孫子的重任又落到了她的身上,孫子從呱呱墜地時起,他的一切都由奶奶來照顧。教孫子學說話、走路、吃飯、穿衣等等,無不留下了奶奶的關愛。到了上學的年齡,奶奶為他准備了學具、書包,每天接送上下學。孫子在遇到不開心或難過的事,總是找奶奶傾訴,奶奶無論多累、多忙,也要放下手頭的工作,細心地聽著孫子那些充滿稚氣的言語,聽完後,總是說些好話來哄孫子開心。在奶奶的呵護和教導下,孫子快樂地成長,現在是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老師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在家裡也能幫助長輩們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了,是父母的好兒子,爺爺、奶奶的好孫子。

  這就是楊淑芳,她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她以一個典型的最普通的東方女性的心態,埋頭做著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事。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細微之處關心和孝敬長輩,呵護晚輩,盡一切讓老人、孩子開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美好,對未來充滿著更多的期望和憧憬。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位朴實無華的普通婦女身上散發著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