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義,39歲,通城街油坊社區居民。他是一位肢體殘疾人,拐杖就是他的雙腿,就是這樣一個人橕起了一個特殊的家庭。
李成義一家兩口人,除了自己,還有一個患癌癥的父親。然而他身殘志堅、從不放棄,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勤勞照顧著這個家,橕起了這個家。
李成義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父親患了癌癥,失去了勞動能力,生活勉強能夠自理。這讓本來就貧窮的家庭,更加困難。就這樣,身有殘疾的李成義,成了家裡的唯一支柱,承擔起了掙錢維持家用和家庭所有生活的重擔。
這是一個堅強的家庭,他們每月領取政府發放的低保金532元。原來的老房子由於破損嚴重坍塌,區民政局出資幫助修建了現在的住房。他們生活捉襟見肘,極其拮據。即便如此,堅韌的李成義十年如一日,始終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壓垮,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父親的照顧和孝敬。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在李成義身上表達得淋漓盡致。
堅強、樂觀的李成義,並不想一味的依靠社會救濟生活,自強不息的他通過撿拾廢品賺點錢貼補家用。即便如此,全家的生活依舊十分清貧。為了省錢,李成義從來不給自己買衣服,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別人送的,省下的錢就用來給父親買吃的、穿的。
他白天撿廢品,晚上一回到家就馬上忙著煮飯、洗衣服、幫父親清理大小便、擦洗身子。有陽光的日子還要陪著父親到外邊曬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李成義擔心父親長期臥床不利於身體,特意請人做了一張別致的椅子,讓他能站、能坐,並把椅子端放在正對大門口的地方,讓父親即使在家人都出門的時候,也能看著從門口過往的車輛、行人,而不至於孤獨、寂寞。
『他幾乎把所有的錢都用在父親身上了。』一位熟悉李成義的鄰居告訴我們。
就這樣,憑著李成義的孝順和執著,以及社區的關心與幫助,他父親的身體逐漸有所好轉。讓這個原本不幸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讓這個經濟貧困的家,充滿了愛和幸福。
李成義雖然是殘疾人,但他卻是生活中的強者,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照料父親。父子倆相依為命,過著清貧卻溫馨的日子。他身殘志不殘,做社會有用的人,家雖窮,可窮人也有窮人的孝順法。盡自己所能,讓父親活得開心些、舒服些、健康些。讓父親能夠健康、長命百歲,就是他最大的幸福,沒工作,也沒有錢,唯有用一顆純朴的孝心侍奉父親。
幾年來,這個極其貧困的特殊家庭被一個個頭很矮的殘疾人含辛茹苦地橕起,但在我們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比較高大。
好人的意義不在於非要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如果把尋常的事堅持下來,便是不尋常,如果把普通的事持續下去,便是不普通。每個好人,都像一盞明燈,用他們自己的言行,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