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誠實守信是他的立業之本
2014-01-21 13:51: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誠實守信』一直是他立業之本,他的理想就是:『用自己的錢,做自己的事,用自己的能力,去影響周圍的父老鄉親,踏實的做好自己的企業,為家鄉做出貢獻』。他的名字叫張一文,1964年出生,中共黨員,楊樹鄉翻身村村民,現任哈爾濱市阿城鼎盛肉鴨養殖場經理。

  年輕時,他和很多農村的青年人一樣,滿懷激情,走出家門,懷揣著夢想去城市中打拼。那時的理想很簡單,『賺很多的錢,改變生存條件,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1984年,他就只身來到哈爾濱,修過橋、做過木工,在烈日炎炎的工地上流血、流汗,每月只能掙到為數不多的錢,他從不言苦、不言累,只是多學、多做、多想、多乾,這些歷練使他成為了一個多面手。1998年,機會終於敲響了他的房門,由於他誠實守信、技術全面,被黑龍江省路橋公司派往蘇丹國修建橋梁。在國外掙比較高的工資,但在四十多度的高溫下乾電焊活,其辛苦可想而知。越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他堅信『皇天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會有回報』。半年後,工程公司實行內部承包。由於張一文誠實守信的表現和精湛全面的技術,公司指定工程預制件這項難度較大的工程由他來承包。從一個工人轉變為一個工程承包者,身份的轉變,同時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拿著一年近五萬美金的報酬,他心裡即興奮又酸楚,這一刻他流下了眼淚,這是幸福的淚水。這一乾就是10年,為他積累下了回國創業的第一桶金。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暴發之時,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

  家鄉是他永遠依賴與熱愛的地方。2009年,在楊樹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張一文在家鄉創辦了阿城區鼎盛肉鴨養殖場,解決就業崗位16個。養殖場每批次可養肉鴨近3萬只,全年可生產9批次,今年擴建後,可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養殖場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生產經營,現所有的產品全部實行訂單銷售,與全國500強企業雙城興潤食品加工廠簽定長年供貨合同,現養殖的櫻桃谷鴨市場前景廣闊。經過一年多的生產運營,年銷售收入已達300萬元。他在2010年被評為『阿城區勞動模范』。

  家鄉給他帶來了很多的效益和榮譽,誠實守信的張一文更加想為家鄉多做點工作,想為家鄉人民多做點貢獻。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大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等詞語,這引起了他的興致。經過訪師問友、刻苦鑽研,他掌握了現代農業的相關知識和國家扶持『三農』的政策。楊樹鄉地處平原,土壤肥沃,良田萬頃,發展現代農業符合楊樹鄉的鄉情,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腦海中形成了。一是依托鴨糞資源,變廢為寶。通過科技、環保等部門,爭取到省級環保資金76萬元,新上有機肥生產線,把鴨糞變廢為寶。二是積極延伸產業鏈條,針對『楊樹小米』遠近聞名的品牌優勢,進行谷子種植,初期承包耕地600畝,購置了種植機械,成立了種植隊伍,用本場生產的有機肥提高谷子產量與質量。三是購置機械建立楊樹小米加工廠,對谷子進行深加工,進行有機米認證,綠色食品標識申請,叫響『楊樹小米』品牌。四是將本場生產的米制品附料加工成為養鴨的飼料實現轉化昇值,以提高鴨子的飼養質量。如此循環往復,就形成了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

  張一文說:『現在自詡把我的生產模式說成是現代農業,實際上只是皮毛。但我堅信,誠實守信纔有前途,努力奮斗纔能成就夢想。五年內,我的飼養量將每年實現遞增20%以上,有機肥加工每年遞增30%以上,種植業面積每年遞增一倍,增配耕種5000畝地的現代配套農業機械,將解決農民就業200人以上,帶動農戶50戶以上』。我們相信『千頃良田千頃綠,萬畝谷物萬畝香』的場景,會在不久的將來,在楊樹鄉這方熱土上呈現。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