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祿,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新利街新農村黨總支書記。幾十年來,他對黨始終懷有朴素真摯的情感,人民群眾的喜懮冷暖始終是他不變的牽掛,並且一如既往的把這種情感付諸於他的奉獻實踐,以突出的工作業績和風清氣正的公僕形象,贏得了廣大黨員乾部和村民群眾的信賴與認可。2012年3月,張萬祿被評為哈爾濱市第34屆勞動模范,同年8月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一、堅定信仰跟黨走,高舉旗幟不動搖。張萬祿每當回顧起自己的成長歷程時,就發自肺腑的表白:『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莊稼人,是黨組織對我的教育和培養,使我走上了村領導的崗位,給了我一個為群眾乾事的機會。我很感激,要使足勁兒把工作乾好。』他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很強,思想觀念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作為一名村書記,他的思想認識明確而清晰,聽黨的話,走黨的路,這不僅是他的思想底蘊,同時更是他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身為民所行的積極實踐。
二、推動發展為己任,強村富民勇擔當。新農村絕大多數的村民收入主渠道是種地,生活水平很低。張萬祿一直在思考琢磨這個問題,四處尋找致富的門路。2011年,他率先在自家承包地裡做溫室,扣了2個大棚,村兩委成員和一些黨員群眾看到書記動手乾了,錯不了,於是也跟著乾了起來。當年,新農村就建起溫室大棚132棟,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建成,當年見效益。到2013年4月,全村現已建溫室和大棚350棟,種植面積520多畝,年創收近400萬元。目前,新農村棚室蔬菜生產基地已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標准化蔬菜產業園區,新農村黨總支也因為棚室蔬菜生產的成功被市委評為『創業創新、全民成纔』先進基層黨組織。
現如今,60多歲的張萬祿,仍在為擴大棚室蔬菜種植規模而辛勤奔波,今年還要在基地附近建一個1萬多平方米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他的『大棚情結』看來是沒有休止了。
在帶領群眾致富的同時,張萬祿還兼顧村容村貌的改舊換新。張萬祿帶領全村黨員乾部和村民苦乾了3年,目前,全村通村通屯的道路和各自然屯的巷路實現了全硬化;村衛生所和計劃生育服務室達到了標准化;開闢出1個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對各屯的農電線路進行了更新改造;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94%,村裡60周歲的農民全部辦理了新農保,農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
三、操心受累為百姓,情系發展惠民生。自從他到新農村擔任支部書記,不管大事小事,他都親自帶頭,誰家有困難,想到的首先是找張書記,他總會想法設法幫助解決。村裡的莊某某是從外地搬來的,家裡窮的叮當響,張萬祿經常到他家坐坐看看。有次閑聊中,他得知莊某某有養羊的打算,但苦於沒有資金。回來後,他親自到各部門跑著爭取資金,後來又以自己名義借了一筆錢,幫助莊某某養起了50頭羊,現在莊某某養羊的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周某某是村裡的貧困戶,50多歲了,無兒無女一人過。逢年過節,張萬祿總會帶上點東西上門看望,問寒問暖,跟自己老人一樣看待。村民王某去年因病去世了,下半年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丟下了兩個孩子。為了防止屋子裡生病菌,張萬祿讓人用涂料把三間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又貼上新畫,放了鞭炮後纔熱熱鬧鬧的讓兄妹倆又搬回去。張萬祿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到民政部門跑申請,把倆人列為『小五保』,去年又把小男孩送去參軍了,女孩上學也全部負責。
新農村村級經濟一步步地轉好,村民們的收入也一天天地增加,然而他卻嚴於律已,子女和親戚都沒有沾上一點光。張萬祿的侄媳婦王某某在村委會旁邊開了一個小店,去年學教科學發展觀活動期間,她拿著由經手村乾部核實的發票,找張萬祿簽字。張萬祿打開筆記本一筆筆的核對,發現侄媳婦把兩筆帳開在一張發票上,張萬祿發了火,當場讓她重開發票,並找來經手的村乾部證明。為了此事,倆人兩個月沒說話。後來事情弄清楚了,張萬祿開導侄媳婦說『我雖是個村支書,可這村裡的每一分錢都是集體的,橋歸橋,路歸路,帳是一定要算清楚的。』
張萬祿就這樣夜以繼日,拼命地乾,終於積勞成疾,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倒在回家的路上。經醫生診斷,張萬祿患了急性胃炎,躺在病床上的他,心裡還只有工作,只要來看望的村乾部和村民一到床前,他第一句話就是問村裡的工作。當新利街領導到醫院看望的時候,他卻笑著說:『沒什麼,等我病好後,我一定回到村民中去,繼續為他們服務。』
詩人艾青有一句詩這樣寫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沈!是啊,正是因為對農村這廣袤土地的熱愛,張萬祿同志纔能在這片土地上始終充滿著創業的激情;正是因為他深懷著一顆愛民之心,他纔會如此的無怨無悔,用心血和汗水,帶著一方百姓走向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