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文,男,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交界街沙河村主任。他言語不多,正直善良,踏踏實實的開展著村上的各項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上任近兩年來他用自家面包車為村上出車辦事花去油費近1萬元,沒報銷一分錢,在他的思想裡為群眾為家鄉做點事損失點個人利益值得。他把工作、把黨的事業放在了人生第一位,他把沙河村幾百戶村民能過上好日子放在了第一位。
在任村主任之前,馮學文是一名瓦匠。他以精湛的手藝贏得了很多客戶,他帶領幾個工友進行室內裝修在哈市周邊小有名氣,幾年下來收入頗豐,家裡的日子過得更是紅紅火火。但是當他看到村上還有很多人生活依舊困難,靠一畝三分地作為經濟來源的時候,毅然決定放棄外面的工作,回家競選村主任,他下定決心要帶領鄉親們致富,過上好日子。由於他平日裡總是熱心幫助鄰裡,為人正直,在群眾中有一定威信,在2011年9月村委會換屆選舉中,高票當選沙河村村委會主任。
馮學文上任後,一心為發展村上的各項事業奔走忙碌,沙河村11組孔家屯巷路泥濘難走,群眾出行困難,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他動員組織群眾修路,他開著自家的四輪車乾最累、最重的活,拉石料一天往返8次,從天不亮乾到天大黑。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到了修路的行列,有車的出車,有人的出人,修路熱情高漲。幾天重活乾下來,馮學文暈倒在工地上,家人和村民給他送到哈爾濱醫大二院檢查,醫生診斷為膽管重度梗阻,再不治療就可能發展為膽管癌,必須住院治療。馮學文心裡放不下剛修了一半的路,開了點口服藥又返回到村裡,臉色蠟黃、身體虛弱的他硬是堅持帶領村民修路,一天也沒落下,起早貪晚,終於將1000多延長米的巷路鋪裝一新。當看到村民們走在寬闊平坦的路上,馮學文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沙河村群眾幾年前開始種植木耳效益很可觀,馮學文上任後看准了這個商機,下決心一定要發展這項產業。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新的需求,要發展更多的農戶種植木耳,技術上需要更新,銷售上需要拓寬渠道。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出現水和電供應不足的問題,馮學文多次向上級反映,爭取改造低壓線路,協調資金打井。時值春季,馮學文每天奔波於各部門之間,累黑了、累瘦了,由於身體不好,平日裡家裡人都不捨得讓他乾農活,但是為了工作為了能讓更多的農戶種植木耳增加收入,他沒日沒夜的忙碌,家人多次勸他該去哈市住院了,但是他一定要等改完電線、打完井再去住院,工作完成了,他的身體也實在支持不住了纔去哈市住院。群眾看著電也改造了,水也充足了,都想種植木耳,為了合理利用資源,滿足更多群眾的意願,剛剛出院回來還沒來得及調養的馮學文,又開始規劃種植地塊,他挨家挨戶動員群眾串地,把種植木耳戶都串到一起,形成連片種植木耳集中管理,有不願意串地的農戶他就用自家最好的地塊進行交換。經過一周的耐心細致工作,他的嘴都磨破了,終於動員30多家農戶串地100多畝形成連片種植。今年全村共有50家農戶種植木耳共計230萬袋,純收入達260萬餘元。
馮學文同志以純厚朴實的工作作風,以一心一意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贊譽,他也正是以這種甘於奉獻的精神在彰顯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先鋒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