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老工業基地改造 『新十年』勾勒新藍圖
2014-01-22 11:29:1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狄婕 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22日訊 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十年間,城鄉面貌發生巨變,經濟社會煥發生機。2013年,《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出臺,讓龍江大地如沐春風,熱潮湧動。在調整改造的“新十年”中,再造產業競爭優勢,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龍江兒女再次吹響經濟騰飛號角。今年的省“兩會”上,這一話題也成為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重點。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再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造提昇傳統優勢產業,全面提昇老工業基地產業綜合競爭力。”省人大代表劉成功說,技術創新對於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尤為重要,裝備制造業必須要加快技術改造,現在有些技術還是六七十年代的,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只有實現技術昇級纔能讓我省傳統優勢產業再次具備市場競爭力。

  省政協委員郝奎霖認為,佳木斯是國家較早的老工業基地之一,農機裝備業基礎非常好。但隨著農業產業化提昇,農機產業不能僅僅滿足於原來的一些機械設備,而是應該按照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去設計。比如育秧機械,不僅是在種植和收割環節,更要在育秧、選種環節上下功夫,以保證生產出的產品更綠色更環保,在最後環節“精深加工”上強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本身就是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提昇。

  省政協委員景俠說,綠色食品、北藥、物流、雲計算、旅游、文化等新興產業對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只有傳統產業優化昇級,新興產業重點突破,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作用,老工業基地的綜合競爭力,發展的目標、路徑、重點纔能更好發展。

  提昇城市綜合能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老工業基地的基本單元是老工業城市,此次老工業基地改造轉型,是讓各地通過調整改造,進行城市功能再造,使老工業城市不僅是工業型城市,還能向旅游、文化、生態、休閑等多角度發展。

  省政協委員楊春青認為,提昇老工業城市資源、環境、市政承載能力迫在眉睫,只有這樣,纔能更好發揮老工業城市的聚集效應和帶動作用。老工業城市的城市建設歷史欠賬多,所以電力、給排水、供熱、供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要加大力度。如果市政資金缺乏,可以引入知名企業,加快市場化步伐,發揮社會資本作用。同時,也要借此機遇,爭取國家的政策資金支持,服務於城鎮化需要,建設宜居、舒適、便利、實用的新工業城市,而不是片面追求城市的經濟發展。

  省人大代表張維國表示,老工業城市可以走產城融合、新老城融合之路。老城旁開闢新區,老企業搬遷到新區中的工業園區內。統籌規劃新城區生產、生活和公共服務區域,強化生產生活配套能力建設,形成方便生產、適宜生活、生態和諧的現代化城市。同時,要注意推動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相促進的格局,並對全省產生輻射帶動作用。

  景俠委員說,東北老工業基地優化昇級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就是“環境建設”,環境建設包括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政策環境、人文自然環境,這些環境構成了東北老工業基地優化昇級的環境基礎。要提高對老工業基地提昇主體功能區的金融、政務、商流、信息流、物流的配套支橕,使得中小城鎮推行工業化和現代化,為大中城市的主體功能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十大新興產業優化昇級服務。

  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改革開放

  采訪中,“深化改革”成了代表委員們提及最多的詞匯。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之路在於深化改革,新的藍圖已經勾勒。

  劉成功代表說,深化改革就是要進行體制機制上的改革。一些龍江老國企“國有味”太濃,思想不夠解放。現在就是要通過改革衝破計劃經濟的束縛,改變“一國”獨大帶來的機制不活、成效不快的現狀,體制上可以多元投資、多元持股。

  省人大代表劉殿春表示,在深化改革中,要實現科學管理,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決定著企業技術的實現。在管理中要抓住人纔,靠人纔實現管理昇級,整合資源,提昇效率。

  省政協委員黃蓉認為,身在老工業城市的國企、央企可以引入地方資本,地方政府如缺資金,可采取政策傾斜、土地入股等方式,讓地方政府進入到董事會參與管理。“‘眾人拾柴火焰高’,雙方的積極性也都會調動起來。”黃蓉說。

  省政協委員夏福祥認為,發展非公經濟關鍵在政府的支持,孕育良好的發展環境。非公有制中小企業投融資都存在瓶頸,大多數企業游離於體制之外,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有利於發展的良性信息,失去投資商機。應該建立網絡信息公開機制,讓這些企業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有助於自身發展的商業契機。在融資方面,除了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誠信信用檔案外,建議商業銀行給予企業融資支持,同時政府要加大貼息貸款力度,鼓勵企業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