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訊 (記者 張銳) 生態保護是惠及後代子孫的重大工程。在今年的全省“兩會”期間,生態問題引發代表委員高度關注。說生態、講保護、談發展,一時成為熱議話題。
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兩大林區,曾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由於過度砍伐,生態功能也遭到了極大破壞。為了恢復林區的生態保護功能,2010年出臺了《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3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出臺的《決定》中更是把生態問題單獨提出。黑龍江林區迎來了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的春天。

省人大代表畢英傑接受采訪。東北網記者 強銳 攝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是我國東北、華北的天然屏障,庇護了我省糧食的生產安全,更有人表示說,沒有林業就沒有農業。而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更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森林植被生態功能的恢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啟動天保工程二期之後所呈現的生態保護效果較天保一期將更為明顯”,省政協委員、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楊傳平說。
談到大小興安嶺功能區建設的問題時,楊傳平委員建議,闊葉紅松林的恢復與重建是地基性建設,闊葉紅松林是具有生產力高、穩定性好、材質優良、抗病性強的森林生態系統,是生態功能發揮最好的生態系統。因此,建設生態功能區首先應恢復闊葉紅松林的建設。

省政協委員楊傳平接受采訪。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省人大代表、迎春林業局局長畢英傑說,省長在工作報告中著重提出了黑龍江的綠色食品,把綠色食品排在了在十大產業中的第一位,這對林區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遇。過去,人們對林木的認識是單一的,沒有兼顧到它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現在不同了,就拿迎春林業局為例,我們大力發展以山野菜、食用菌為代表的林下經濟,以林果及刺五加、五味子所代表的林藥為主的林中經濟,以蜂產品的代表林上經濟和以生態農產品為主的林源經濟,從而實現了立體發展森林產業。林區產業也遇到一些瓶頸問題,比如,如何把產品變成標准化商品,缺少市場營銷體系,林區需要市場經驗、市場人纔、市場的管理架構以及與之配套的體制、機制。
“林產品也被稱為生態林產品,是更高一級的綠色食品。”畢英傑代表認為,黑龍江林區應該成為我省發展綠色食品的主力軍、生力軍,使林區內天然的、綠色的、有機的、健康的食品走出大山,進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