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3日訊 “真冷啊,從市場回家拎了點菜,幾百米的路就把手凍麻了。”“這幾天走在路上,感覺不一會兒就被凍透了。”
進入三九天,市民們明顯感覺到了氣溫的下降,“冷”常常掛在人們的嘴邊。如今供暖這麼完善,抵御嚴寒不成問題。屋裡總是暖和和的,可是一出門,馬上就被寒氣籠罩。
近段時間,記者在走訪我市幾家大型醫院時,發現凍傷患者不斷增加。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有35人因凍傷入院治療。
這些被凍傷的人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凍傷部位多是耳朵。采訪中記者得知,這些凍傷的年輕人,大都是為了美,穿戴不保暖,纔被凍壞了。
記者親見
急診室2人跑來治凍傷
1月17日21時許,記者在市人民醫院急診室采訪時,發現在兩個小時之內,一連來了兩名凍傷的年輕人。兩人都是耳朵被凍傷,而且已經起了水泡並化膿。
患者小陳今年26歲,他趕到醫院時,左耳上的水泡已經破了,流出了膿水。小陳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出門感覺天特別冷,走在跑上感覺耳朵凍得直疼。在等公交車時,耳朵被凍麻了,當時他沒有注意,只是用手揉了揉。
當天下午,因為工作原因,小陳又在室外呆了一段時間,晚上回到家,耳朵上起了水泡。“當時特別疼,我以為緩一緩就沒事了,可沒想到水泡越來越大。”
發現情況有些嚴重,小陳立即趕到了醫院。
另一名患者也是這種情況,凍傷情況比小陳輕一些。
市人民醫院急診室副主任孫適說,自三九天之後,他們急診室凍傷患者增加不少,主要是氣溫突降,一些人沒有及時做好保暖措施造成的。
孫適告訴記者,三九以來,有那麼幾天特別冷,氣溫甚至下降至零下30攝氏度。就在那幾天,凍傷患者突然增加。很多患者反映,他們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被凍傷。這可能與氣溫低和風大有關系,而且耳朵是最易被凍傷的。
孫適還說:“目前凍傷患者仍在增加,應該引起市民的重視,不然凍傷以後會很受苦。”
三九天以來
35人凍壞治耳傷
據市人民醫院統計,自進入三九以來,不到半個月時間,他們醫院共接收了15名因凍傷入院的患者。油田總醫院、市第四醫院凍傷患者也有所增加。
在油田總醫院,醫護人員告訴記者,三九到四九的時間內,他們接治了10多名凍傷患者,這些患者大都凍壞了耳朵。
醫護人員說:“其中比較嚴重的,耳朵都起了水泡,並化了膿。”
市第四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傘春雨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他們醫院至少也接治了10名凍傷患者。但患者中並沒有太嚴重的情況,一般都是出現紅腫、熱痛等情況。
傘春雨說,凍傷耳朵以後,很多人用水揉,這種方法是不對的,越揉越嚴重。一些凍傷患者起了水泡,將水泡揉破了,很可能引起過敏等情況,那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凍傷患者
多是愛美年輕人
采訪過程中,幾家醫院的醫生都稱,他們治療的凍傷患者中,基本上都是年輕人,有人由於在室外時間比較長,面部也被凍壞了。
孫適說,前段時間,他們收治了一名年輕男子,雙耳被凍壞了不說,左側面部也被凍傷。
為什麼凍傷的都是年輕人呢?孫適稱,主要與年輕人愛美有關。在治療過程中,孫適與多名凍傷患者聊天時發現,這麼冷的天,他們出門根本不戴帽子、手套,面部及耳朵根本沒有保暖措施。
而很多被凍傷的年輕人也坦言,現在出門就坐車,有時戴帽子不是為了御寒,更多是為了美。這樣一來,在氣溫突降時,如遇偶爾原因在室外呆得時間稍長些,由於保暖沒有做好,就免不了被凍傷。
市第四醫院傘春雨提醒,嚴寒天氣,一早一晚出門時,不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一定要做好保暖,不然很可能在不知不覺情況下被凍壞。
不戴帽子
發型不亂耳朵受不了
那麼,我們的耳朵為何這麼容易被凍傷呢?
孫適醫生說,這與耳朵的構造有關系,整個耳廓除了耳垂有脂肪組織可以保溫外,其餘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膚包著軟骨,裡面的血管非常細微,保溫能力極差。特別是冬季,耳朵因受到寒冷的刺激,血管的血液供應比其它部位會更少,末端血液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因而容易發生凍傷。
所以在冬天,對耳朵最好的保暖措施就是戴帽子。
“太麻煩,外面雖然冷,一進屋就暖和了,根本用不著戴帽子。”“戴上帽子,頭型立馬亂套,都沒法見人。”不少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醫生建議,如果實在不想戴帽子,可以戴一條圍脖或者戴專門為耳朵保暖的耳包,特別是氣溫低風又比較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耳朵的保暖。
孫適告訴記者,在他治療的患者中,很多年輕人凍傷以後都知道後悔了。
他提醒說,在寒冷的室外,如果發現耳朵有針紮的感覺,或出現麻木、失去知覺、皮膚發硬和感覺喪失等癥狀,就有可能凍傷了。此時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會發展成水?、壞疽,對肌腱、肌肉、神經和骨骼造成損傷。
出現以上凍傷跡象,最好馬上到溫暖的房間中,遠離風吹,並對脖頸、胸部和腹股溝進行熱敷。如果已經凍傷,千萬不能用暖氣片或篝火直接烘熱,也不能摩擦或按摩被凍傷的部位。應該將凍傷部位泡在溫水中,或蓋上暖和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