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24日訊 “技術人員真‘神’。你看,現在茄子秧都深綠深綠的,再不像以前‘面黃肌瘦’了。”近日,記者在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采訪,農民宋殿剛一臉喜色地說。半個多月前,和宋殿剛一樣,這一帶溫室栽植的茄子秧苗發黃、葉子生斑,大家伙心急如焚。他們找到區農業部門,技術人員立馬送上了“訂單套餐”。宋殿剛說:“專家現場‘會診’、‘開方’,手到病除。農民‘點菜’、專家‘下廚’,服務到了農民心坎上。”
大同區以“科普之冬”為契機,深入實施“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工程,一改以前專家講什麼、農民聽什麼的灌輸式培訓方式,開展一線“訂單”式培訓。一線培訓就是讓農民“點菜”,農業技術人員調研工作在一線完成,培訓對象在一線確立,科技培訓在一線展開,實用技術在一線推廣,生產問題在一線解決,實踐經驗在一線總結,進而讓農民群眾吃上可口的科技“新鮮菜”。
為多方滿足農民“胃口”,大同區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和建議,不僅各部門與各鄉鎮直接對接,而且對各鄉鎮所需技術進行調查,了解農民所需、所想、所盼。在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整理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棚室種植、膜下滴灌、畜禽養殖、病害防治等技術難題,一一列成“菜單”。組織70多名科研院所的教授、農技“土專家”、“田秀纔”深入村組農戶和田間地頭,為農民現場“烹飪”。
八井子鄉能容納200多人的農民大講堂,每個月定期舉辦的兩場培訓、不定期組織的特定培訓,場場爆滿。太陽昇鎮大圍子村農家大院擠滿了農民,如飢似渴地聽鎮裡聘請的農技專家陳輝講提子越冬技術。講到關鍵時候,陳輝畫圖形、標數字,大家伙一目了然。隨後,陳老師又走進棚室,現場指導種植戶動手操作。“我家今年頭一年栽提子,很多技術都不懂。陳老師每次講課我都來聽,還手把手教,心裡可托底了。”棚室戶郝冰告訴記者。農民武秀傑2011年開始栽種提子,由於不懂技術,損失不小。他說:“現在每次老師來講課,我都第一個到現場。平時碰到難題,一個電話,老師就上門。”
據了解,去年以來大同區有100多名農業科技乾部深入生產一線,為農民“主灶”。共舉辦農民培訓班160多場次,發放300餘冊實用技術書籍和近萬份技術資料,培養了800多名懂科技、善經營、熟悉市場的“土專家”,萬餘農民坐享“致富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