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6日訊 怎樣讓項目變企業,企業變產業,產業成集群?2013年初,走過20年風雨的高新區創新工作組織模式——成立了石化、汽車、新材料和生物、裝備制造、信息技術和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6個產業發展局及3個綜合局。圍繞“三主三高”產業體系,舉全區之力,從產業研究、招商引資到綜合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三位一體”的全天候跟蹤服務,使組織體系運轉更加高效。

“按經濟規律辦事,而不是簡單地行使行政乾預、行政命令。無論是對龍頭項目龍頭企業、骨乾企業、小微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以市場化、商業化思維來提供優質服務,這樣的組織和服務創新纔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符合企業需要,纔能為產業轉型和昇級注入鮮活的動力。”高新區總經濟師董聖慧說。
專業化服務一企一策
由專業人員組成專業局,做專業服務。六個產業局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並且都針對各自產業的不同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智慧服務,並確定了具有戰略前瞻性的服務方向。
隨著經濟形勢發展,為確保高新區“三主三高”產業格局的形成,為了更好地保障“產城一體化”的推進,高新區行政組織體系的創新和變革已是大勢所趨。
2013年初,高新區對原有14個內設局進行了整合重組,撤並了一些局,新設6個專業化的產業局,整合重組了3個綜合局。
一年來,組織創新產生的經濟效益雖不能立竿見影,但社會效益卻有目共睹,駐區企業對此反響很好。
企業辦事能找到門找到人了,責任劃分清晰,再也沒有因職能重疊和交叉導致的推諉現象出現了。
“心無旁騖,責無旁貸。產業局能更系統、更准確地為企業提供服務,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大幅提昇。”高新區組織人事勞動局局長李鳳舞欣慰地說。
由專業人員組成專業局,做專業服務。各產業局人員構成相對更合理,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並且都針對各自產業的不同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智慧服務,可謂一企一策,並很快確定了具有戰略前瞻性的服務方向。
例如石化產業局的服務方向,就是為地方石化產業找原料。2013年,石化產業局取得了很大突破,抓住國家即將放開石化領域,允許民資進入的契機,與大慶國有石化大企業達成合作,通過科學地分析石化產業鏈,成立了宏偉石化公司和興化石化公司(皆為國營),以此突破了我市石化產業的原料瓶頸。將來,再進行產業細分,吸引民營資本介入,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必然能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值。
而汽車產業局,除了幫助沃爾沃辦資質,推進項目建設,還快速反應解決了300多個大小難題,為沃爾沃的盡快投產保駕護航。此外,該局人手一本《汽車產業鏈研究》,以便隨時隨地學習和研究汽車產業,確保服務不出現“跑偏”。
該局還對沃爾沃的車型和目標市場進行深入調研,隨時為沃爾沃提供信息服務,以確保沃爾沃投產後能順利放量。
“沒有適合的車型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不會放量,也就吸引不來零部件配套企業,我們的汽車產業就發展不起來。”董聖慧說,汽車產業局這種有針對性的智慧服務是服務的昇級,對於我市汽車產業鏈的生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雖然各局服務側重點有所差異,但對於項目建設,尤其是主導產業的龍頭項目推進,卻保持了一致——都像保姆一樣,全天候地為項目建設方提供服務。
“保姆式”服務推進項目建設
高新區的保姆式服務感動了企業,也激發了企業的建設熱情。綠地大慶項目的老總滿懷豪情地說:“我要在大慶乾到退休!”
一年四季,在沃爾沃、綠地等項目現場,總能夠看到高新區乾部員工忙碌的身影,他們把企業項目當成了自己的事,和企業的員工處成了“一家人”。
每周七天,他們至少有四天“蹲守”在項目一線。從施工圖前期對接開始,到手續辦理,到項目施工過程中協調給排水、電力、天然氣等,再到後期竣工和驗收,每一步他們都提前對接,全程介入,代辦幫辦、溝通協調,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甚至某些企業部門主管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每當與老總在某項工作中出現溝通難題,他們都會找高新區的人員幫著“吹吹風”。因為高新區的工作人員立場中立,看問題也更客觀,提出的建議老總聽得進去。
企業人都覺得高新區的人夠意思,幫他們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懮,乾起活來特有勁頭。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傾情服務甚至感動了企業老總,綠地大慶項目的老總滿懷豪情地說:“我要在大慶乾到退休!”
企業想到的,他們一定做到;企業想不到的,他們替企業想;企業忽略的問題,他們幫企業發現並及時解決。
在綠地·大學科技園項目前期,現代服務業發展局的羅超發現,該項目市政配套的圖紙設計有問題,少設計了20道供暖和排水管涵,於是馬上聯系設計院,及時做出修正,避免了二次施工導致的時間、人力和資金的浪費。
“項目推進工作全年無淡季,目前是項目建設、工期規劃、招商三項工作齊頭並進。”羅超告訴記者,他們與綠地成立了招商小組,也是個產業政策研究小組,邊建設邊招商。
金融地產有別於一般性質的房產項目,金融企業更喜歡看到現房,最多能在交房前半年確定進駐意向。但市場不等人,所以招商小組必須對目標客戶進行前期培養,打提前量。
“一個項目,不能光把殼建出來,怎麼把瓤填進去纔是最終目的。怎麼能讓內容更符合高新區產業發展方向,怎樣更好地對產業形成帶動力,這是小組要研究解決的問題。”羅超說,他們就得為企業,為產業,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一企一策引導戰略昇級
服務企業,就是要給企業創造價值。為企業送智慧,引導企業戰略昇級,幫助企業策劃並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和戰略藍圖,就是間接為企業創造價值。
2012年,高新區斥資1000萬,幫助100家企業做商業模式創新的策劃和產業鏈研究,給企業老板送去智慧。經過後續開發,有些企業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大豐模式”,就在這次送智慧的服務中應運而生。與大慶的許多企業一樣,大慶大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依托油田起家。而與許多企業不一樣的是,大豐依托油田但不依附於油田,創出了一個國內叫響、世界矚目的“大豐模式”。
兩年來,高新區跟大豐一起做產業鏈規劃,做園區規劃,把園區所有工業用地調整成商業用地,增加建築面積,然後做成一個u-school(泛大學)式的產業園區。現在國外有這種模式,國內基本沒有。
將來,所有三次采油的環節,從技術服務到關鍵領域的設備制造,到現場的技術和施工支持,到後期運營服務,園區全可以提供。這個園區是一種全價值鏈體系,而大豐則佔據著這個價值鏈的高端。
大豐的關鍵資源能力,就是自己有人纔,能做三次采油技術服務,但大豐能夠確定從設備制造商向技術服務商轉型的發展戰略,高新區的送智服務功不可沒。
2013年,由市工信委組織,高新區請來了《創富志》的董事長張信東,除了開展講座和論壇,還把一些重點企業集中起來,搞了兩次商業模式創新閉門會,十一月份在大慶,十二月份轉到深圳。兩次會議猶如醍醐灌頂,讓很多企業老板茅塞頓開,在思維和意識上有了很大提昇。
日上儀器制造有限公司,生產檢驗檢測儀器,是國內實驗室儀器設備制造的“龍頭”。兩次閉門會,給日上董事長段景峰觸動很大。該公司研發的“智能炒菜機器人”本來與國內其他企業創意“撞車”,但段景峰現在有了新的思路,他把機器人和食品檢驗儀器“捆綁”起來,只要買炒菜機器人,就可得到食品檢驗儀器。這種商業模式的實際效果雖未得到驗證,但不失為一種創新。
同樣受閉門會的影響,北島食品有限公司現在開始開餃子館,搞連鎖經營,不斷復制,壯大自己。
高新區的服務昇級,正體現了弱化政策傾斜,提昇服務層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大慶企業家“開天眼”,讓他們看到更高的層面,在他們的帶動下,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激發出創新潛力,衝破“天花板”。
此外,高新區還將探索組建產業研究院,組建系統的產業聯盟,集中科研力量,面向國內外開展技術合作,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助推企業戰略昇級。
當然,高新區從未厚此薄彼,對於龍頭企業和骨乾企業,高新區視若掌珠,對於那些小微企業,高新區也是呵護備至。
“媒婆式”服務幫小微企業“嫁接”大項目
隨著一個個大項目的建成投產,高新區開始研究小微企業怎麼圍繞大項目發展,怎樣纔能與大項目實現對接,盡量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
高新區是國家級創新園區,企業和產業的發展要靠創新驅動。但高新區3000多家小企業,沒有人研究怎麼跟大項目嫁接,也沒有人認識到大項目對產業的帶動作用。
以服務外包產業為例,外包園中多是小微企業,他們從事的外包服務,多是價值鏈低端服務,人家不願意做的交給他們來做。大慶的雲計算產業,對服務外包業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但很少有企業認識到這一點。
在裝備制造產業,有些企業,幾年前產值就已達到三四千萬,如今還是這個水平。按說產品很有潛力,為何增長緩慢?主因就是他們做的不是市場,而是人脈。盡管高新區為企業不斷提供送智服務,但很多經營者的認識仍提高不上去。
“大慶的企業老板,亟需充電,甚至是‘改造’,否則那些小富即安的企業,始終衝不破天花板。”董聖慧告訴記者,高新區不久還將送8位老板去北大、清華、中歐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等名校讀EMBA。在那裡,企業老板不但學習課程,還能開拓眼界,轉變思維,收獲更多關鍵資源。
自家的“黃毛丫頭”要想嫁給外來的“高富帥”,不好好捯飭捯飭怎麼能行?下一步,高新區將對高新區企業進行分類,看哪些企業具備轉型條件,看哪些企業具備昇級潛力,幫助其轉型昇級,以便與龍頭企業實現對接。
將來,高新區還可能推出項目課題制。企業要做什麼課題,高新區就把相關資金交給企業,由企業付給研究機構,這樣能把研究機構帶動起來。
此外,高新區還將推進人纔試驗區試點建設,成立人力資源公司,滿足重點產業發展的人力需求。然後充分發揮企業家協會作用,組織開展高級管理人纔培訓班,聯合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專業技術人纔培訓,培養一批企業緊缺人纔。同時,在月亮灣、雲水灣中增加人纔公寓數量,籌建國際教育雙語學校,營造適宜人纔創業生活的環境。
有了充足的技術和人纔,小微企業的轉型和昇級就具備了更充分的條件。
另外,高新區還將選出500家小微企業,研究其依托於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創新,讓其具有成長為“高富帥”的潛力。
大項目和小微企業的成功“嫁接”,是產業鏈生產的標志,也是產業集群式發展的開端。而實現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新區服務的創新。
以新體制、新機制釋放發展活力和創富源泉,高新區在努力做著,也會一直這樣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