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6日訊(張雙餘 邵東輝 記者 侯巍)說起“老李”,在雞西市恆山區無人不知,因為熱心腸,人稱“李雷鋒”。他就是曾多次榮獲雞西市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稱號的李苓堂。
李苓堂,今年65歲。1999年,恆山礦破產,職工分流、下崗。富裕點的年輕人大多遷居,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貧困人家。此時,“老勞模”李苓堂退休了。退休後的老李因為精通車鉗鉚焊等技術,很快被一家私營煤礦聘用。但乾了半年,老板不高興了。原因是李苓堂經常因為幫人而忘記自己的工作。面對著聲稱要扣工資的老板,李苓堂一氣之下不乾了。
熱心腸的老李.
想著風風雨雨相伴幾十年的老鄰居們,李苓堂覺得了自己應該“發揮餘熱”,力所能及的幫大家做點兒事。為此,他第一次印發了名片,正式宣布他的“助人為樂工作室”開張了。幫鄰居們修理家用電器、磨刀、修煙袋……李苓堂很忙。
2010年8月,78歲的李貴琴的老伴兒剛剛去世,而為了償還所欠債務,她把樓房賣了,買了兩間草房棲身。過了些日子,樓房新主人催她搬家。李貴琴犯愁了:小草房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自己哪有力氣收拾房子?如果花錢僱人修房,又捨不得所剩無幾的積蓄。

很快,李苓堂知道了這事。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背著瓦工、木工用具,找到了李貴琴的小草房,房前房後查看了一遍,告訴李貴琴:“大姐,千萬別急壞了身子,三天之內保你搬到新家。”話說完,李苓堂就開始修門窗、掏爐炕、扯電線、粉刷牆壁……。第三天一早兒,李苓堂僱來一輛三輪車,給李貴琴搬了家,還在小草房門前放了一掛鞭炮。鄰居問李貴琴:“你家跟李苓堂是不是有親戚啊?”李貴琴激動地有些哽咽:“他是……俺的娘家兄弟。”
十多年來,老李助人為樂,做過的好事數不清。老郝家的排煙罩被風刮掉了。李苓堂聞給他安裝上新的——抹水泥、鑽眼兒,爬牆頭,割玻璃,整整乾了四個小時。困難戶萬家爺兒倆一個是老榮軍,重病臥床不起;一個是全殘。李苓堂每個月都到萬家給爺兒倆理發、刮胡子。王大娘的平房雨搭要掉了,李苓堂上房架上幫著拉緊。老劉家的天棚灰條子掉了七八根,李苓堂自帶麻刀泥,幫他家釘棚、抹泥、刷白灰……
李苓堂憑借一股子熱心腸,在一條條老街內外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
對李苓堂默默的付出,很多人不解,以為他傻,更多人則以為“他有錢”。其實,他是一個“破落戶”。三個子女都是下崗安置職工,老伴兒沒工作沒勞保,而且李苓堂也是高血壓、糖尿病纏身,是個“藥罐子”。為了貼補家用,如今68歲的老李還在給區裡的一家單位“打更”。
可即便如此,李苓堂還是不改那幅熱心腸。而為了節省開銷,他還時常去廢品收購站幫人白乾活兒,為得是從破銅爛鐵中挑選舊螺絲、舊零件;還時常到建築工地揀鐵絲,揀磚瓦石塊;還時常拾撿路邊的礦泉水瓶子、紙殼等——賣掉換幾個螺絲。
“一個退休職工,年紀又這麼大了,何苦受這份罪?”這是十多年來,李苓堂聽到最多的疑問。
面對大家的疑問,李苓堂說,以前家窮,爸半身不遂後,裡的頂梁柱倒下了,我們兄妹幾個都不能去上學,要去揀煤、揀菜、揀破爛兒……我爸單位知道了,給我們免了學費,還接濟我們,鄰居也是熱血腸的幫我們,一家人就靠著這些渡過了難關。現在別人有困難,我們理應伸伸手,都是老鄰居,一個小忙,卻能解決很大的事。
“老李”說,要把“助人為樂工作室”一直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