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2014-02-25 11:25:33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王鵬飛 包志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訊“兩三年了,一鋤沒動,地都沒去過,手裡拿著這兩三萬兒白花花的票子,心裡美極了,感覺上還真有點兒過意不去。”剛從大連打工回來的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代表張國強笑容滿面地說。

  45歲的社員代表宋彬把29畝地交給合作社後,自己在外打工掙回了3萬多元,其妻子在合作社基地務工工資近7000元,加上分紅,年收入七萬餘元。用他自己的話說,要是像前幾年那樣,在家守著這29畝地,就是種“金子”也收入不了這麼多。

  2013年,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訂單式種植,堅持標准化生產方式,充分發揮大機械作用,有效抵御自然風險,在大災之年喜獲豐收。達到畝均分紅922元,2436戶社員分得紅利近3800萬元。

  據仁發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介紹,過去兩年,他們合作社實行“設土地保底、再二次分紅”,使入社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心裡很“托底”,但他自己心裡很“沒底”。因為“土地保底”不符合《合作社法》,無法做到風險共擔。後經社員代表大會表決:取消土地保底金,將入社的土地面積視為交易量(額),實行風險共擔、盈餘共攤。經全體社員的共同努力,合作社2013年實現總盈餘5300餘萬元。為確保社員增收,他們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分配機制,調整盈餘和公積金分配,把總盈餘的74%按入社土地面積分配、26%按入社資金分配。公積金由原來的50%,調整為現在的以土地分紅提25%、資金分紅提40%。通過分配機制的不斷完善,不僅調動了周邊農民入社的積極性,還真正營造了全體社員心齊、氣盛、勁兒足的良好合作社發展氛圍。

  在李鳳玉看來,合作社要想真正獲得發展,除了要不斷完善分配機制和嚴格按照《合作社法》規范發展外,還要大膽探索,敢於創新,要用市場理念進行標准化生產,延伸產業鏈條,向市場要效益、向轉型要效益。為此,2014年,他們計劃投資240萬元擬建存欄600頭肉牛養殖場,實現過腹增值;規劃建設1.2萬畝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網棚6000平方米擴大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真正實現發展特色農業,延伸產業鏈條,向市場要效益,向轉型要效益,使合作社真正獲得大發展。

  幾年來,克山縣在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的基礎上,鼓勵農村能人領辦、龍頭企業創辦、村集體或科研機構以市場為導向,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引導、典型帶動、政策扶持等措施,探索出了以河南仁發、北聯新興、昆豐大豆為代表的能人領辦型、集體領辦型和企業領辦型三種合作社發展模式,把長期處於分散經營的單戶家庭組織起來,使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了有效對接,增強了農民抗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使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確立。同時也使多種農業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機械化、水利化、標准化、科技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為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橕和持續動力。

  如今,克山縣通過合作社發展,已經把個體優勢轉化成了規模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品牌,贏得了市場。通過市場拉動、合作社基地聯動、項目驅動,克山縣全面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設已經成了實現克山縣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