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探訪『龍江第一村』:人均年收入7萬元 村民住進別墅群
2014-02-25 15:00: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鄧博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5日訊(記者 鄧博文)一臺臺高科技大型農機具,一片片規整的農業示范園,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別墅,一張張寫滿幸福的笑臉……被譽為“龍江第一村”的甘南縣興十四村,已從荒原上的移民村發展成為令人矚目的現代化城鎮。

興十四村農民住宅樓。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近日,記者從哈爾濱一路向西北方,歷經400餘公裡的路程,來到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探訪“龍江第一村”。

  村民人均收入超7萬 “移民村”成了新標杆

  1956年,興十四村由山東省臨沂地區移民組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村。幾十年來,在“領頭雁”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的帶領下,興十四村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先進人纔,推進農村城鎮化轉型,走出了一條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之路。在全村老少的共同努力下,該村從當年的“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標杆。

村民別墅內景。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2013年,興十四村總收入實現17.6億元,創造稅收58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02萬元。興十四村的發展還吸引了許多周邊村民甚至外地大學生前來安家。目前,全村總人口11675人,其中常駐人口8000多人,預計2016年將達到5萬人。 

  村裡建起星級賓館 農民當上了“白領”

  69歲的村民朱秀芝告訴記者,兒子和兒媳大學畢業後來興十四村當教師,她和老伴跟著從外縣遷過來,小孫子在村裡上幼兒園,“以前住磚瓦平房,一到冬天外邊冷屋裡也冷,老人小孩上室外廁所不方便。現在一家三代人住在100多平米的二層別墅裡,又敞亮又舒服,做飯再不用燒柴火和大鐵鍋了。家裡最近還買了車,我們的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

  老伴兒王成義接過話茬:“每到過年,村裡免費發米面、豆油、魚和肉,加起來得有十四五樣。65歲以上老人不僅發雙份福利,每月還有120元補貼。平時我們這些老伙伴經常到活動中心看書、下棋、唱唱歌,最近我還學會了上網,沒事兒還和老李頭網上斗地主。”

興十四村模型規劃圖。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2002年以來,興十四村建設花園式單體村民別墅136棟,全村80%農戶住上了別墅,戶均居住面積196.6平方米。每棟35萬元的別墅,村民只拿10萬元,村集體補助25萬元,產權歸村民個人。

  記者眼中的興十四村,目前已初具城鎮規模。從生態農業園、觀光養殖場、農機合作社,到智能溫室、萬畝松林和防洪堤壩;從住宅樓、別墅,到幼兒園、小學和初高中校園、醫院、敬老院;從工廠到企業;從村史展覽館、圖書室、文娛活動中心,到三星級賓館和旅游景點,全村城鎮化建設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村民馬春波說:“村容村貌變化大,農民的變化更大。我們把土地流轉以後,村裡實現耕地機械化作業、農田節水化噴灌、作物良種化種植、土地集約化經營,全村只用2%的勞動力種地,98%的勞動力成為第二、三產業工人。有的農民當上了技術員,有的成了工人,有的專門搞經營,很多人都成了‘白領’”。


 

  荒原之上建城鎮 村民成了“城裡人”

  在興十四村2.4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內,連棟智能溫室大棚種植著名貴花卉、菌類和40多種蔬菜水果,年產果蔬900多萬公斤,產品從這裡走向全國甚至出口國外。興十四村的煎餅、瓜子、玉米、南瓜等在省內外頗有知名度。

興十四村的智能溫室。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興十四不沿江、不靠海、不鄰鐵路,缺少發展的先天優勢。荒原之上,興十四堅持走現代化大農業道路,依靠科技示范園區打造高效農業。在園區帶動下,甘南縣周邊乃至牡丹江、遼寧等地2000多名農民來村裡打工創收,人均年增加收入1.2萬元。2012年,示范園區被授予“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在工業產業化方面,興十四村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作物精深加工,先後建起了飼料廠、藥廠、植酸?廠等多家企業,創造稅收的同時為上萬人安置就業。依托於村史展覽館、136棟花園式別墅、影視拍攝基地、瓜果長廊、萬畝松林等30餘處觀光景點,旅游業實現了集生態采摘、農業觀光、關東拓荒文化游、“農家樂”等項目一體化,去年全村旅游收入5700萬元。

興十四村生態大棚內種植的草莓。東北網記者 鄧博文 攝

  興十四村的城鎮化發展,吸引了眾多外地人來此興業。種植戶叢森是牡丹江人,有一次聽朋友說起興十四村的現代化生態農業,就決定來看看。“來了之後,我當場就租下大棚,土料是村裡鋪好的,種子也幫你培育好,種植太方便了。我現在冬天種草莓,出口一斤就能賣上60塊錢”。

  興十四村一、二產業的協調發展和小城鎮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有效帶動了村民向“城市人”的身份轉變。目前,全村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2000多人,第三產業年產值達到近2億元。

 

首頁  上一頁  [1]  [2] 

【專題】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興十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