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7日訊 2014年墾區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信念,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為契機,堅持實施“優農”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高效農業,堅持提昇農業科技支橕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安全食品有效供給能力,努力開創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新局面。

北大荒股份慶豐分公司種子發芽室的技術人員,忙著對下擺的6個水稻、2個玉米、2個大豆主栽品種進行三次發芽試驗,並且實現水稻、玉米種子統供率100%。

近日,饒河農場黨委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各級黨員乾部組成督導組下到作業站,加入到清雪、扣棚等一系列備耕生產工作中,通過清理育秧大棚中的積雪,提早扣棚、促早化、搶農時,為擺盤、育秧等水稻備耕打下堅實基礎。圖為黨員乾部與農場西通管理區職工一起清雪、扣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在墾區一百多個農牧場,經過正月裡緊鑼密鼓的准備,如今已是“春潮”湧動,瞄准今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35億斤以上,商品總量穩定在400億斤以上”的目標,備春耕的大幕全面拉開。
年初,省農墾總局部署今年農業生產工作,重點提出六大舉措,實現六項突破——
優化農業結構,在增產增效上抓突破
堅持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食品安全為己任,嚴格落實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緊緊抓住“兩大平原”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契機,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高效農業為核心,以穩定總產、提高單產、提昇品質、增加效益為目標,紮實推進土地整理、耕地復墾和高標准糧田建設,堅持“兩穩、兩調、兩提、兩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和產品品質結構。在水田上,以穩定提高水稻總產為前提,以國標二級米為目標,以加強優質品種推廣,地下水置換,地表水灌溉等為手段,全面提昇稻谷品質。在旱田上,玉米以挖掘單產潛力為重點,以高產創建和模式攻關為載體,加快早熟優質高產品種的研發與推廣,堅決杜絕越區、越期種植,加強田間和曬場脫水,實現增產提質增效;大豆以穩定種植面積,集成增產技術,復制高產模式為手段,提昇效益水平;發揮城郊區位優勢,穩步擴大設施蔬菜、綠色果品、優特雜糧等高產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實現提質增產增效。
發展現代畜牧業,在標准化養殖上抓突破
加快推進以標准化牧場為目標的養殖小區昇級,新建現代示范牧場50個,引進國際良種奶牛2萬頭以上。紮實推進寶泉嶺白羽肉雞一體化項目建設,確保2014年10月全產業鏈投入生產。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嚴把動物免疫和引進“兩關”,實現畜牧業生產安全。繼續推進苜蓿飼草基地建設,通過采取專業合作社、草原經營權流轉和公司化經營等多種形式,實現苜蓿飼草規模化、標准化種植,確保新增種植面積5萬畝,新增苜蓿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繼續加快養殖場(區)糞污處理工程建設,新建養殖場(區)糞污處理廠50個;引進推廣大型廄肥拋灑還田設備10臺套,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保障墾區生態安全。到2014年底,實現奶牛存欄31萬頭,肉牛存欄21萬頭、生豬存欄180萬頭。
夯實農業基礎,在抗災減災上抓突破
重點支持大型收獲機、精密播種機、GPS衛星定位自動導航設備、高性能插秧機、玉米秸稈處理、水稻大型智能化浸種催芽成套設備、糧食和種子烘乾及畜牧養殖機械等設備的更新與裝備,積極探索引進和試驗水稻深施肥裝置和玉米田間高地隙噴藥機械。全年農機更新總投入30億元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790萬千瓦,農機田間機械化率保持在98%,完成航化作業面積2600萬畝以上。
繼續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重點,新建高標准農田95萬畝。繼續支持“兩牛一豬”標准化養殖小區建設,新增標准化養殖小區20個以上。大力扶持設施農業項目和綠色、有機食品、蔬菜、林果等特種經濟作物種植業項目。
繼續推進“綠在我身邊、共創森林墾區”活動,全年計劃完成造林綠化任務10萬畝,小城鎮和管理區綠化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繼續推進食用菌、經濟林、中草藥、特禽養殖、林業育苗等產業項目。
加強水利建設,在保障能力上抓突破
利用三年時間,集中建成三江平原灌區、“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和主要江河治理項目,各相關管理局和農場要按照總局決策部署,打響重點項目建設攻堅戰。要集中水利基本建設和國土部門高標准基本農田建設資金,全力加快推進三江平原灌區項目建設。要以西部松嫩平原為重點,高標准推進“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實施,充分考慮西部馬鈴薯種植基地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建設各類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增旱田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0萬畝。大力實施黑龍江、松花江、嫩江乾流堤防水毀修復及達標工程建設,重點推進黑龍江堤防二九○農場和嫩江堤防大山種羊場等重點堤段建設,並全面推進水毀工程修復。同時,搞好水土保持、民生水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各類項目建設,進一步提昇糧食高產、穩產保障能力。
實施農業標准化,在安全食品基地建設上抓突破
圍繞國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依據龍頭加工企業和市場需求,按照優勢作物區域布局,要以建三江管理局為重點,以沈陽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學院為技術依托,以全面提昇稻米食味值為目標,著力打造東部管理局優質稻谷生產基地;以九三、北安管理局為重點,以增產提質為目標,著力打造西部管理局優質玉米、食用大豆生產基地;以齊齊哈爾、九三、北安管理局為重點,科學制定馬鈴薯5年種植計劃,落實脫毒種薯、病蟲防治和節水灌溉等措施,著力打造60萬噸馬鈴薯生產基地。繼續深入開展農業標准化提昇活動,使墾區農業標准化始終走在全國前列。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建設,完善制度,強化培訓,高質量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服務工作。繼續抓好45個質量追溯續建項目、13個新建項目及50個創建項目的實施,促進墾區質量追溯工作全面開展。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種植,力爭到2014年底,墾區全年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3550萬畝,其中綠色種植面積3200萬畝,有機作物種植面積350萬畝。綠色食品獲證企業110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數290個;有機農產品企業75家、有機農產品280個。
深化農業改革,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抓突破
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大力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等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加快構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乾,以農工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優勢作用,進一步促進適度規模經營。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原則,圍繞明晰產權職責、規范財務管理、完善民主制度、強化服務功能等方面,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完善運行機制,規范利益分配,增強服務功能,提高合作社運行質量和發展水平。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著力解決境外建設資金不足、境外開發人纔匱乏和投資環境不穩定等問題,拓展經濟合作領域、增強資本運作能力、完善經營管理模式,拓展境外糧食產能,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公益性服務機構建設,努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體制更加健全、機制更加完善、活力更加強大、後勁更加充足,推進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健康發展。
盤點2013
2013年,墾區廣大乾部和職工在自然災害極為罕見,防汛抗災任務十分艱巨,農業穩產增收壓力巨大的嚴峻形勢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全面加快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和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糧食總產達到424.2億斤,實現了農業生產“十連增”。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639億元,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2295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和13.5%。
-糧食綜合產能持續提昇。全年總播種面積4319.9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205.4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97.4%。糧食總產達到424.2億斤,較上年新增3.2億斤,糧食平均單產再次超千斤,達到504.4公斤/畝。
-畜牧業呈現良性發展態勢。以“兩牛一豬”為重點,著力推進現代化牧場和大項目建設。投資9.2億元在九三管理局建設11個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建設標准化牛捨30萬平方米,飼養奶牛2.58萬頭,引進澳大利亞良種奶牛1.98萬頭。啟動建設了寶泉嶺大型肉雞產業一體化項目。各類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
-農業基礎建設持續加強。全年實現農機更新總投入35億元,新增各類機械5萬餘臺件,新建旱田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20個。“北大荒農機制造產業園區”等26家農機骨乾企業,預計全年實現農機制造業銷售總收入13.5億元,增長30%。截至年底,墾區農機總動力達到770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8%。
-農技推廣和創新能力提高。以農業、農機和畜牧三個“十大”新技術為重點,全面推行保護性耕作、模式化栽培、精密播種、測土配方施肥、健身防病、物聯網技術、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集中智能化浸種催芽、毯式育苗機插和奶牛性控與DHI等技術。堅持開展農業部、總局農作物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等活動,高標准落實農業部整場整建制高產創建試點1個,整管理區試點5個,萬畝示范片共計235個。
-林業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造林綠化11.74萬畝,綠色通道651公裡。城鎮及管理區綠化覆蓋率達39%,區域森林覆蓋率為18.2%。家庭林場擴大到1.7萬個,苗圃達成面積5.05萬畝,年產苗木2.78億株,經濟林16.66萬畝,棚室基地建設298.7萬平方米,食用菌6565萬袋,人工種植中草藥、山野菜60.72萬畝,特禽養殖67.86萬只。
-現代種業快速發展。種子用價水平和安全供給能力持續提昇,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9.5%。全局連續十年種子工廠化加工率、標准化包裝率、包衣率、專用優質品種、良種覆蓋率和主要農作物標准化統供率達到100%。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圍繞國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設目標,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穩步推進,3個農業部級農產品質量監督質檢中心檢測能力進一步提昇,8個管理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項目建設已經完成。農產品追溯種類已擴展到9大類60餘個品種。截至2013年底,墾區種植綠色、有機作物面積3313萬畝,有機農產品278個。
-糧食儲銷能力不斷提昇。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補貼資金2400萬元,落實新型玉米農戶儲糧倉1萬套。按照省財政廳政策要求,爭取和落實種糧大戶貸款貼息政策共1179戶,落實面積345萬畝。北大荒糧食集團投資4800餘萬元新建倉容8.7萬噸、罩棚4萬平方米等配套設施。積極開展公路運輸、集裝箱運輸業務,全年有150餘萬噸糧食通過港口或陸路發往南方糧食主銷區。
-農業抗災減災成效顯著。針對去年墾區“四澇”疊加,堅持以增積溫、抗旱澇、防病蟲、提品質、保增產為重點,有效應對嚴重的春澇、夏汛和秋澇災害。春季清淤挖溝1904.8公裡,投入設備2592臺套,消除明水面積421.1萬畝,保證了春耕生產如期完成;夏季投入抗災搶險人員40.64萬人次,搶險資金2.07億元,有效應對了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特大洪水,減少經濟損失20.1億元。
-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按照省委省政府“兩個領跑”的總體部署,墾區與地方積極推進場縣全方位合作共建。全年完成跨區作業面積5586萬畝,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和高產栽培模式覆蓋面積5100萬畝,良種覆蓋面積3600多萬畝,開展農業保險服務3700多萬畝。龍頭企業拉動地方種植基地面積5000萬畝。共建科技示范園區150個,免費科技示范培訓10.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