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日報3月18日訊 去年,在哈爾濱市少年法庭審理的案件中,失學、失管少年犯罪率超過30%。擔任20年少年法庭庭長工作的田夢華說:“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越來越小,犯罪手段卻呈現成人化,家長養而不教成為未成年犯罪最大誘因。”
未成年犯罪呈“三低”
“今年以來,我們審理了近20起少年犯罪案件。與以往未成年人犯罪年齡大多在17歲相比,少年犯罪的年齡明顯呈低齡化,集中在十五六歲。”田夢華說。
16歲的劉力曾是群力某中學在校生,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與姥姥一起生活。父母離異後,姥姥也不管他了。於是,他經常出入網吧。兩年前的夏天,劉力和在網吧認識的朋友吃飯,席間幾個人打了起來,鄰桌的人在旁邊看熱鬧,讓劉等人十分生氣。於是衝上去就打,致兩人輕傷,一人重傷。劉力因斗毆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
田夢華說,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年齡、低文化、低法律意識的“三低”現象。這些孩子長年沒有父母監管,過早地接觸社會,很多孩子竟認為殺人放火是犯法,但盜竊、斗毆等只是犯錯誤。
不計後果,手段凶殘
未成年犯罪呈現的另一個特點是不計後果,手段殘忍。
去年末,巴彥發生了一起出租車司機被割顱拋屍的案件。凶手竟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田夢華說:“庭審時,凶手陳述犯罪事實時竟面無表情,冷漠得讓人害怕。”
還有一起案件,20歲的趙宇教唆16歲的王鵬搶錢,將矛頭指向網友、26歲的小紅。王以送禮為名,把小紅騙到玉米地,王鵬則用繩將小紅捆好,搶到60元錢,隨後用刀殘忍地將小紅殺害。
田夢華說,案件中的少年很多經常去網吧,存在盲目的攀比心理。為了滿足欲望,常常鋌而走險,遇到反抗,出手殘忍,從不考慮後果。
團伙犯罪突出
一些孩子父母工作忙或離異後分別再婚,導致孩子的教育監管落在老人身上,“隔代教育”只重視孩子的溫飽,卻忽略溝通,造成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導。於是,小說、影片中的情節,便成為了他們效仿的對象。因為年齡小,他們願意拉幫結派作案,彼此壯膽。
2013年夏天,一個7人團伙共砸車20餘起,盜取財物數萬元,其中的“老大”只有16歲。
田夢華分析,犯法的未成年人多數都缺乏與家長的良好溝通,心理十分孤單,形成了冷酷、粗暴、敏感、極端、具有攻擊性等不良心理,給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隱患。
田夢華建議,可以設立社區的家長學校,多舉辦活動,以便家長更好地與子女溝通。對此,家長、學校、社會都應該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別讓孩子長期處於家裡管不住、社會沒人管、學校沒法管的狀態。
(本文中涉案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