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1日訊 看到朋友圈裡的微信“代購”,以6800元的價格購買到了一只標價為1.68萬的“浪琴”手表,到專櫃驗貨後發現竟然是仿品,要求微信賣家退貨卻屢遭拒絕。這是哈爾濱市市民“全少”近日的真實遭遇。29日,呼蘭警方將涉嫌詐騙的劉德(化名)抓獲。
微信代購掉陷阱
“全少”平時喜歡關注一些名牌產品,微信朋友圈中也不乏各種各樣的奢侈品代購信息。3月22日,“全少”從朋友圈裡看到一名叫劉德的男子正以6800元的價格出售浪琴腕表。“全少”和劉德認識,但並不是很熟。在微信上,劉德就再三保證,表絕對是真品,他有朋友在香港,可以代購,原價16800港幣,發票、正品檢測書及簽購單齊全。原本就因低價而心動,再加上相識這一層關系,“全少”就沒再懷疑,與劉德相約地點,給了錢拿到了手表。
過了衝動的勁兒,“全少”心裡犯起了嘀咕,真有這麼好的事?他帶著這只表以及發票來到哈爾濱市浪琴專櫃驗證真偽,卻被告知這塊手表是仿制品,根本不是真表。
氣憤的“全少”立即與劉德交涉,希望他退錢,但劉德拒絕為他退貨,並且態度蠻橫。28日,無奈的“全少”向“平安呼蘭”微信報警平臺求助。
民警扮買家抓騙子
聽“全少”講述被騙經過後,呼蘭巡邏輔警大隊民警王環宇通過微信查看劉德的賬號,發現劉德的賬號剛剛發表了一條狀態——“代購香港浪琴腕表,國內價?16800,代購價?6888”。於是,王環宇注冊了一個新的微信號,以買家的身份與劉德取得聯系,詢問他是否有現貨,經過幾番“殺價”,最終約定29日18時在呼蘭區學院路志華廣場當面交易。
29日17時30分,王環宇和同事提前來到約定地點,在等待了40多分鍾後,劉德卻沒有出現,連微信都沒有回應。就在這時,王環宇的手機終於傳來了劉德的微信,“我已經到了,怎麼沒有看到你?”“我早到了,穿黑色夾克的就是我”,王環宇回復。一名25歲左右男子拿著手機從旁邊的網吧出來,四下張望一番後,向王環宇走來。他來到王環宇身前,剛說了一句:“我是劉德……”就被埋伏在一旁的民警抓獲。
“名表”是花700元買的
劉德說,他賣出的這塊假“浪琴”也是他在微信朋友圈的賣家手裡買到的。3月初,他看到朋友圈有人賣“浪琴”表,價格為700元,賣家說表是“A貨”,所以賣得便宜,而且可以先看貨後付款。劉德說,他也不明白“A貨”是什麼意思,以為“A貨”就是賣家不同渠道買到的真品。他又在網上查到相同款式的“浪琴”表,代購價格都在萬元左右。於是他聯系了朋友圈裡的這位賣家,特意從哈爾濱趕到大慶交易。
更令劉德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他買的這塊“浪琴”腕表,附贈的包裝盒裡還有一張金額為16800港幣的發票、一張正品檢測書及三張金額為16800元的簽購單,如此齊全的手續和發票,讓劉德眼前一亮,仿佛發現了一條生財之道——不管是不是真品,只要說是代購的,都能賣個好價錢。劉德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朋友圈發狀態,稱家中有事急需用錢,所以低價出售正品浪琴腕表,還附上了發票、檢測書等照片。發出沒幾天,他就將這塊假“浪琴”表賣了出去,700元錢轉手就變成了6800元。
在嘗到甜頭之後,劉德更是直接打出了代購的牌子,希望招攬更多的生意,還特意給這塊浪琴手表標了“6888元”,他覺得既“靠譜”又吉利。沒想到,纔剛剛做成第一筆生意,就落入了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