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文明祭掃成為主流 天堂信箱『祭思卡』傳遞濃濃的愛
2014-04-07 19:36:4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7日訊 (記者 張銳) 記者7日從哈爾濱市殯葬管理部門了解到,3月22日至4月7日,哈爾濱市共接待祭掃市民1332410人次、車輛246615臺次。祭掃集中接待期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連續幾周來,主動錯時錯峰祭掃的市民越來越多,鮮花、音樂、祭思卡等文明祭掃方式成為主流,市民祭掃更趨於理性。

買一束鮮花,祭掃親人。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文明祭掃成主流

  點首歌曲、擺放鮮花、書寫祭文、擦拭墓碑……清明小長假三天,記者走訪多家殯儀館和公墓,發現大多數市民用鮮花祭掃等綠色祭掃方式取代了焚燒紙錢的舊習,各大墓園裡安靜肅穆、秩序井然。通往墓園的道路也較為通暢,沒有出現大的擁堵。“我們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應對清明節的祭掃高峰,但是今年清明節當天祭掃的群眾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皇山公墓工作人員介紹。

祭掃群眾通過天堂信箱送去對親人的思念。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市民寫下對親人的思念。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在“天堂信箱”牆上,粘貼的張張祭思卡寫滿了濃濃的愛寄往天堂,不少市民排隊在桌前深情填寫對逝去親人的感懷和思念;在鮮花祭祀牆上也掛滿了紅白黃相間的花籃、花束,不少市民將寫好寄語的鮮花放在牆上,用以紀念逝去的親人;音樂點歌臺前,《父親》、《母親》、《燭光裡的媽媽》等歌曲成了點播熱門,在歌聲中思念親人也成了市民的主要選擇。據統計,清明祭掃期間,哈平、向陽山、天河園3處殯儀服務場所和中央大街等處設置的天堂信箱收到的“祭思卡”5萬餘張。在哈平路殯儀館,有近萬名市民點歌祭奠親人。另外,哈市5處主要殯儀服務場所銷售鮮花超過2萬枝。


 

  移動媒體與傳統祭祀結合

  在向陽山革命公墓寄存樓前的小廣場上,有一幅印有二維碼的“微懷念”宣傳海報,前來掃墓的市民用手機只需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便可快速“微祭掃”。

  據了解,今年清明節前,哈爾濱市殯葬事務管理所開通了微信祭掃平臺——“微懷念”。這個祭掃平臺包括微懷念和微社區功能。使用者通過微懷念,輸入自己的姓名和被祭祀人姓名,選擇一句紀念的話或輸入個性化寄語,點擊“寄出”,就可以生成一個含有祭掃人和被祭祀人姓名的頁面,分享到朋友圈,讓家人、朋友共同紀念逝去的人。

  哈爾濱市殯葬管理部門負責人介紹,上線“微懷念”平臺,是為了給市民提供了一個方便、環保的祭掃方式,引導市民向文明祭掃方向轉變。據統計,清明節期間約有近萬名微友采用“微懷念”方式祭奠親人,微社區裡也有近3000人互動留言。

  清明還應是一場家族聚會

  在金山公墓掃墓的徐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原本是山東人,後來去了上海工作,這次清明節是專程從上海回來掃墓的。“我們家族裡面兄弟姐妹很多,這次清明節他們也從不同的地方聚到了這裡。”

  記者隨徐先生來到了墓園高處的一片墓碑處,遠遠地,記者就發現十來個人圍在一座墓碑前。80左右的老者坐在一旁休息,6歲左右的孩童在一旁跑來跑去,家族中女性在墓前忙活著,准備著貢品和香料……龐大的家族按照長幼順序給先人上香,全部人上香完畢大約用了20分鍾。“因為大家都分散在天南地北,所以每年我們家族聚會只有兩次,一次是中秋節,一次就是清明節。父親快80歲了,今天也跟我們一起來掃墓。我知道爸爸是為了讓我們知道,無論何時何地一定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徐先生介紹說。

  冰城成為猶太夫婦的“根”

  5日上午,記者在皇山公墓的猶太墓區見到了連續6年來此代替美國朋友保羅•艾格倫和妻子埃斯特掃墓的郭秋萍。

郭秋萍替猶太夫婦掃墓。東北網記者 張銳 攝

  郭秋萍說,猶太老夫婦保羅和埃斯特現在住在美國芝加哥,都已快90歲高齡了。1922年9月6日,保羅出生在哈爾濱,父親在哈爾濱火車站前開了一間雜貨鋪,母親操持家務。妻子埃斯特是在18個月大的時候隨家人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來哈定居的。1928年,保羅的父親在哈病故後,葬在猶太墓地。

  從事猶太歷史研究的郭秋萍教授和保羅夫婦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郭秋萍說,這對猶太老夫婦雖然去了美國生活,但一直牽掛著哈爾濱,他們對哈爾濱的感情一點也沒有變。他們總是說,自己是生長在哈爾濱,是哈爾濱人。2008年以後,郭教授每到清明節都會來到猶太墓地,代替不能回來祭祖的猶太夫婦祭奠長眠在此的保羅的父親和祖父母。祭奠後,她還要把拍下的照片傳給保羅夫婦,聊表安慰和思念。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