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鏡界
搜 索
即將消失的行業:郭師傅『爆米花』人生(組圖)
2014-04-15 22:54:54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皜然 王忠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5日訊(實習生 張皜然 記者 王忠岩)小時候,聽到“轟”的一聲悶響,孩子們便知道是蹦爆米花的來了,這是每個東北人共有的童年記憶。一個黑乎乎的身影搖著一把密封的黑鐵爐,並不時地往火爐下方揚一把煤。十多分鍾,隨著巨響和白色煙霧的昇起,一顆顆苞米粒子就變成了香氣四溢的爆米花,這自然是孩子們童年裡最美味的零食。隨著社會發展,乾這行業的人卻越來越難見到了。記者走街串巷,好不容易纔找到了這個身影。

爆米花從鐵爐蹦出瞬間。張皜然 攝

郭師傅蹦爆米花的“家伙兒”。張皜然 攝

郭師傅的生意很好。張皜然 攝

  為生活開始“搖起來”

  今年53歲的郭廣柳就是這麼一位為大家制造回味童年記憶的老師傅。記者看到郭師傅全身衣服已經被炭火灰熏黑,臉上也熏得發黑,兩只黑乎乎的手上長出很厚的繭子。郭師傅一只手搖著一把黑鐵爐,另一只手搖著鼓風機。在他旁邊排放著篩網和幾袋的糧食,遠處停著一輛老舊的電動三輪車,這些就是郭師傅維持生計的物件。

  郭師傅一邊搖爐,一邊和記者嘮起了家常。郭師傅是安徽省阜陽市人,18歲就來到了哈爾濱蹦爆米花了。35年來就是靠著蹦爆米花的老手藝維持生計。每天早晨8點出門,晚上8點回家,夏天的時候可能還會更晚,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攢上兩萬塊錢纔回家過年。郭師傅老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都是為了生活”。


郭師傅頂著火焰的高溫搖著鐵爐。張皜然 攝

郭師傅將鐵爐封的緊緊的。張皜然 攝

郭師傅張羅著生意。張皜然 攝

  憑良心做本分人

  前些年媒體報道,鐵爐搖出來的爆米花含化學物質鉛超標,食用後對人身體危害太大,特別是兒童。這個食品安全問題使得很多搖鐵爐蹦爆米花的師傅改行了。

  郭師傅告訴記者,爆米花本身是苞米經過高溫烘炸而成,它本身是綠色食品,問題出在了制作爆米花的鐵爐上,老式蹦爆米花的鐵爐,是熔鉛焊接隙縫,在高溫時會有鉛進入爆米花裡,這纔有了爆米花含鉛的說法。

  郭師傅告訴記者,來買他的爆米花的大多都是孩子,早些年他就將爐子改過了,已經把鉛墊換成了無毒的鐵墊,還特意拿了一個鉛塊向記者對比了一下。雖然這樣爐子的密封性可能不好,在操作的時候也含有一定的危險,但是郭師傅表示,為了孩子們的身體,這點危險不算啥。

  近日,哈爾濱市氣溫比較高,最高氣溫達到了零上20℃,在與郭師傅聊天的幾個小時內,郭師傅連續搖出來四鍋爆米花,火爐的溫度加上太陽的照射,他的臉變得黑紅。但是坐在爐子邊的郭師傅卻是連一口水都沒喝過。記者看不下去,在旁邊的倉買給郭師傅買了一瓶飲料,可剛一遞給郭師傅,記者的手裡就多了三張皺皺的一元錢,幾次將錢塞給郭師傅卻都被推回來了,郭師傅說“娃兒,我還能掙點呢。”


鐵欄後的郭師傅顯得有些懮郁。張皜然 攝

郭師傅用鐵鉗清理爐膛。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郭師傅掙錢的“物件兒”。張皜然 攝

  離家兩千多公裡300元與人合租房

  郭師傅目前在和興路附近與兩個人合租了一個20平米的出租屋,每人每月的房租是300多塊錢。郭師傅每天的早餐晚餐都在家裡做著吃,中午就在街邊買碗麻辣燙湊合了。這樣的日子每年都要過300多天,只有農歷11月20號纔是郭師傅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這一天是他回家的日子,距離哈爾濱兩千多公裡的安徽省阜陽市就是郭師傅平時最想念的家。

  郭師傅的妻子在家種地,他還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最大的29歲,最小的也已經20歲了,兩個女兒都嫁人了,在家照顧孩子,兩個兒子都在南方打工,每年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日子只有半個月,所以每當提起家,郭師傅的笑容裡總是摻雜著一絲歉意與溫暖。

  在記者采訪期間,不時地有路人駐足觀看,然後臉上會露出笑容,似乎是想起了小時候拿著裝滿苞米的鋁飯盒排隊等候蹦爆米花的情景。郭師傅說現在爆米花也的確賣的少了,加上管理部門嚴格控制,他隔一天就得換個地方。當天,郭師傅很幸運,沒有管理人員攆他走,他就一直堅持到天黑纔收攤。

  相隔一天,記者打算再找郭師傅聊聊時,他卻沒有出現在那條街上。郭師傅在電話裡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家的孩子都大了,結婚了,希望他回家養老,加上這陣子街道上管得格外嚴,他已經決定暫時放棄這個活計,買了車票准備回老家了。


 

郭師傅小心的將苞米粒倒進鐵爐。張皜然 攝

一碗7元的麻辣燙就是郭師傅的午餐。張皜然 攝

由於常年被火烤,郭師傅臉色黑紅。張皜然 攝


爐火燒的很旺。張皜然 攝

爐子打開之前,郭師傅需要穩穩地踩住鐵爐。張皜然 攝

郭師傅生意非常好,有時候顧客會排隊購買。張皜然 攝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責任編輯:呂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