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3日訊(閆捍江 記者 強銳) 日前,困擾大興安嶺新林區碧洲鎮食用菌大戶潘亞新多年的食用菌質量問題徹底解決了。
由於操作方法不當,潘亞新家大棚裡養殖的20多萬袋食用菌質量和產量始終不理想。大興安嶺地區科協組織專家技術指導上門幫助其調整了菌袋擺放密度,重新設置了室內溫度,很快就見到了好效果,尤其黑木耳出耳率明顯加快。他激動地說:“科技專家把工作做到了家門口,以後有事也不用愁了!”
這是大興安嶺地區科協充分發揮科技支橕作用,結合全民創業的特點,組織專家送技術指導上門,服務於職工群眾致富,辦實事的一個縮影。
為促進全民創業和林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地區科協按照全區發展四大產業要求,及時抽調食用菌、特色養殖、藍莓和中草藥等專業科技指導員成立4個科技幫扶指導組,並選派地縣兩級科技指導員經常進入到創業戶家中進行科技幫扶,直接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與被幫扶家庭結成幫扶對子,以提供創業項目、市場信息、創業政策和創業技術服務、推廣科技成果、建立科普示范基地。近兩年,為全面貫徹省、地全民創業工作的有關精神,他們又制定了《關於深入開展科技幫扶的實施方案》,明確了科技幫扶工作的目標任務,切實提高助推全民創業及林下資源發展服務意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推動了全民創業健康快速發展。僅今年4月份以來,他們先後深入到塔河縣、新林區和呼中區的10個鄉鎮(林場)100餘個創業戶進行了科技幫扶,共解決食用菌生產、中草藥種植等20多個技術難題。
為盡快普及推廣食用菌種植經營技術,科技指導員經常深入縣、區、林業局舉辦培訓講座,深入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發放有關資料,並現場對創業戶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僅2013年以來,他們就組織地縣兩級244名科技指導員對大興安嶺地區各個縣、區、林業局90%以上的創業戶,通過不同的科技幫扶方式進行了科技指導,2013年全區栽種食用菌達2.97億袋。
不僅是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在科技指導員的幫扶下,藍莓產業也越來越紅火。目前,大興安嶺全區人工種植的藍莓已達到1萬多畝,塔河、加區、新林、十八站等地相繼建起了藍莓基地;藍莓生產加工企業已達20多家;產品從原始的原果及果汁,到現在已經形成藍莓飲料、花青素提取物、軟膠囊、口服液等十大類140多種藍莓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