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6日訊(記者 馬冀)『爹媽打工闖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我們成了留守娃,學校就是我們的家。我親愛的老師啊,陪我說說悄悄話,我親愛的老師啊,是我們的爹和媽……』。這首童謠是哈爾濱市香坊區香安小學王東音老師創作的一首童謠。近日,香坊區教育局召開德育工作表彰獎勵會。受到表彰的先進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童謠創作團隊。其中,香安小學教師王東音被授予『終身成就獎』;司海保、鞠鴻飛、薛敬敬、劉強、馬舒銘、史悅春、劉晨光、吳松8位老師被授予『年度創作獎』。
『清晨我刷牙,水杯手中拿,小牙刷刷一刷,小嘴巴漱一漱,開出一朵小白花。』這是香安小學教師王東音老師創作的第一首童謠。
王東音發現很多孩子沒有養成早晨刷牙的習慣,他萌發了試試身手、用歌曲幫助孩子刷牙的想法,很快創作出了這首《刷牙歌》。沒想到的是,一經教唱,孩子們很喜歡這首歌,而且每天早上很多孩子見到他就說:『王老師,今天我刷牙啦』。童謠竟然有這樣好的教育效果,這讓他動了為孩子們寫歌的念頭。他以《中小學生行為准則》為內容,融入時尚的音樂元素,進行校園童謠創作,《快樂成長歌》、《馬大哈》等歌曲在學生中傳唱。一傳十、十傳百,發展為全校的學生們都在唱。看到學生們這麼喜歡王老師的歌曲,香安小學校把童謠作為課間鈴聲來播放,還在學生們中舉辦『王東音老師原創音樂作品演唱比賽』。
香安小學校長李晶向記者介紹說:『在校園裡,童謠無處不在。學校圍繞中小學德育內容,創編、開發了校本課程《紅歌激蕩潤童心》。通過課堂教學——音樂校本教材的使用和推廣;管理——學校音樂鈴的設置;活動——音樂童謠在活動中的廣泛傳唱;拓展——與兄弟各校手拉手式的互動交流原創童謠等方式,讓孩子們在歌聲與音樂中受益,在歌聲與音樂中知曉道理,形成品格,學校共湧現出20餘個優秀班集體,上千名好少年』。
『爹媽打工闖天下,爺爺奶奶年紀大,我們成了留守娃,學校就是我們的家。我親愛的老師啊,陪我說說悄悄話,我親愛的老師啊,是我們的爹和媽……』,這首原創童謠《學校是我家》,領唱者是香和小學『小水滴留守兒童合唱團』一個帥氣可愛、聲音嘹亮的小男孩。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因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曾患有嚴重的抑郁癥。老師們向他伸出了愛心之手,牽著他走進合唱團,走進童謠的世界。
香和小學校位於香坊區成高子鎮,全校500餘名學生中就有近百名留守兒童。2011年趙承來到這所學校擔任校長後,發現這些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親情飢渴引發了內心封閉、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甚至脾氣暴躁、衝動易怒等問題。如何能讓這些孩子走出陰影,快樂健康地成長呢?喜愛音樂的趙承想到了唱歌。他和班主任一個個做留守兒童的工作,動員他們參加合唱團。75個留守兒童學唱的第一支歌是原創歌曲《我是你的小水滴》,就這樣,合唱團有了自己的名字——『小水滴留守兒童合唱團』,省內首個留守兒童合唱團就這樣誕生了。孩子們先後學唱了《學校就是我的家》、《老師的愛》、《教室外面的花開了》等10餘首原創童謠和其他一些內容積極健康的兒童歌曲。孩子們在合唱團裡不單學習唱歌,老師們還為他們輔導功課,一起讀書、一起談天。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音樂教育的巧妙融合讓留守兒童的每一天都充實和快樂。老師和同學們慢慢發現了這些留守兒童的變化,他們變得比以前願意笑了,願意主動和人接觸了,上課能大膽地舉手發言了。。。。。。五年級的田宇欣父母都外出打工,自己還要照顧多病的爺爺奶奶。田奶奶說:雨欣喜歡一個人傻呆著,一整天聽不到她說幾句話。可參加合唱團之後,她慢慢地變得開朗了,回家以後能陪奶奶聊天了,還能給奶奶唱歌了。她在電話裡告訴爸爸:老師教的歌是專門給我們寫的,唱了歌就不覺得孤單了。田爸爸激動地告訴記者:『唱歌讓孩子變得快樂了、懂事了,我非常感激學校。』
小水滴合唱團已經培養了150多名團員,他們不但在校園裡唱歌,還經常走進社區、學校、敬老院,參加各種公益演出活動。如今,已經登上省電視臺演播廳舞臺的留守兒童在歌聲裡是那麼的清新、挺拔、自信、陽光。在香和小學,學生們已經把加入合唱團當作最光榮、最幸福的事情。學生們已經由被動接受教育,變為主動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