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七臺河扶貧工程扶上一把出"泥潭"甩掉貧困奔小康
2014-05-27 09:43: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俊 文天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27日訊 再冷的天,也會有陽光溫暖照耀的時候;再困難的家庭,也會有摘掉貧窮帽子踏上富路的一天。

  在春夏秋冬的交替輪回中,在日復一日的忙碌奔波中,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有許多家庭脫了貧致了富,窮窩裡終於飛出了歡樂的歌。

  這由窮到富的巨變,由悲到喜的轉換,得益於該市開展的“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為解決困難群眾的就業、就醫、住房、子女上學等難題搭建了有效平臺。

   2001年至2014年,“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因思路的創新而花開幾許:“雙扶工程”、黨員乾部“1+1”認窮親活動、“幫戶”活動等,這些實際有效的扶貧解困載體在四輪的幫扶工作中各顯其能,使得被幫扶對象100%脫貧、30%致富。

  桃山煤礦困難職工陳曉利是第二輪“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即“雙扶工程”的受益者。陳曉利因為給孩子治病欠外債萬餘元而失去生活信心,“雙扶工程”幫他貸款1萬元發展養豬業,2005年獲利1.7萬元,一下子搬掉了壓在心頭的巨石,他說:“是‘雙扶工程’救了我,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像陳曉利一樣得到扶持的“雙扶”對象有1500多戶,全市發放貼息貸款2000多萬元,提供貼息資金近200萬元,有1萬多名下崗和貧困職工實現再就業,七臺河市因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全國工會促進再就業行動先進單位。

  看似簡單的數字,卻蘊含許多變化。第三輪“一幫一”並沒有重復前兩輪的“腳步”,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講述著幫扶的“故事”。為確保幫扶不流於形式,七臺河市確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嚴密的考核評價體系,把“一幫一”工作納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建立每季度定期聯系制度、幫扶成果評價制度、不定期抽查和向“一把手”通報制度、幫扶成果定期展示制度。有的黨員乾部用自己的工資為幫扶對象擔保貸款上項目,有的領導乾部把自家房照拿出來作抵押,為困難職工籌措資金,還有的黨員乾部為幫扶對象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蓋房子,建雞捨、豬捨,幫助就業、就醫,無償資助大學生。全市112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幫扶困難下崗失業人員和困難職工3200人,100%完成了對接,發放貸款76萬元,脫貧率達到100%。

  新建煤礦的劉興是第三輪城市“一幫一”扶持起來的致富典型。劉興因供兩個弟弟上學且母親患病負債,得到全礦為他募捐的1萬元後,他做起生豆芽生意。起初只是小打小鬧,後來他琢磨出無公害和無添加劑的生豆芽方法。如今,豆芽成功進入各超市,他蓋了新廠房,固定資產近百萬元。

  三輪“一幫一”幫扶工作,全市共有上萬名黨員乾部與困難職工結上窮親戚,“兩節”期間送溫暖3000多萬元,為困難職工解難題6000多件。

  幫扶在繼續,脫貧在繼續,幸福在擴展。2010年,第四輪城市“一幫一”扶貧解困工程花開兩朵,即全市黨員乾部“1+1”認窮親活動和“幫戶”活動。不能讓一個家庭和一個人掉隊,幫扶的主體范圍擴大了:幫扶對象除了包括困難職工、下崗職工外,還把城鎮困難居民、低保邊緣戶、意外致困戶、困難大中專畢業生納入其中。不僅如此,還擴大了幫扶領導的范圍,由原來的處級領導幫扶擴大為科級以上黨員乾部,一名黨員乾部幫扶一戶困難戶,責任到人,沒有盲區,實現幫扶全覆蓋。

  李秀芝是市總工會主席的幫扶對象,一直從事養豬業,但苦於沒有資金而原地踏步。2011年市總工會為她辦理了2萬元小額無息貸款,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逢年過節,市總工會領導就給李秀芝“送禮”,還要帶去與養豬有關的專業書籍,資金、技術兩扶持。如今,李秀芝家的養豬業發展良好,年純收入6萬多元,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窮在深山有人問,明月今年照我家。在黨員乾部“1+1”認窮親活動和“幫戶”活動中,共有6650名科級以上黨員乾部幫扶6650名困難群眾,截至目前,共投入救助資金1400多萬元,解決實際困難6800多件。

責任編輯:李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