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曾和『格瓦斯』齊名的『大白梨』再火 哈爾濱人要喝兒時味兒
2014-05-28 09:03:1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李盼 羅彥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夜市賣“大白梨”的攤位

  東北網5月28日訊 近日,“大白梨”汽水再次進入哈爾濱市民的視野。在張包鋪吃包子喝“大白梨”成了一道風景。老汽水,老味道再次勾起人們的回憶。經濟學家分析,這是一種回憶營銷,商家抓住了消費者的懷舊心理。

  從1991年哈爾濱紅玫瑰飲料廠將“梨汁”汽水進行改良,生產出第一瓶“大白梨”汽水,至今已經23年了,最火的時候賣到吉林、遼寧,當時在哈爾濱就有四五十家生產作坊。在哈市,“大白梨”曾和“格瓦斯”齊名。1997年,哈爾濱紅玫瑰飲料廠廠長張作宇背著一箱格瓦斯和一箱大白梨到西安參加國家食品博覽會,一舉捧回兩項金獎。經過二十幾年的市場搏殺,“格瓦斯”全國開花,“大白梨”仍沈寂在尋常巷陌。而今,“大白梨”能否憑借老味道再次掀起追憶風潮……

在張包鋪吃包子,幾乎每桌都有一瓶“大白梨”。

  “大白梨”重受追捧,喝的就是兒時的味

  “竟然能買到大白梨,還是小時候的味道!”近日,一些哈市市民發現,銷聲匿跡多年的“大白梨”重現市場。此時,大白梨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人們兒時的回憶。

  18日傍晚,哈市南崗區學府四道街的夜市,有很多人手裡都拿著一瓶大白梨,邊走邊喝。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出售大白梨的攤位。在路邊的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的大白梨。還有的商家乾脆整箱搬出來,放在夜市上直接出售。一賣家講,最近一段時間,大白梨十分受歡迎。“現在買這飲料的人可多了,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賣掉十幾箱吧。每瓶三塊錢,瓶子不需要回收,直接打開放一個吸管就可以邊走邊喝,非常方便。”

  “第一次看到有賣大白梨的時候,我都驚呆了,立馬就買了一瓶。你別說,還真是小時候的味道。”一名來自黑龍江大學的學生說,“小時候每逢過節,家裡都會買大白梨喝。那時候一瓶大概只要五毛錢,甜絲絲的,裡面還有氣泡,喝一口還有點辣舌頭……長大後就一直沒有再見到過。現在喝上一口,滿滿的都是兒時的甜蜜回憶啊。”

  27日中午,記者在道外區的張包鋪看到,幾乎每張桌上都擺著一瓶大白梨。服務員介紹說,店裡的大白梨一直都很受歡迎。在這裡,吃包子喝大白梨,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其中一名顧客告訴記者,自己今年38歲,已經將近10年沒有喝到“大白梨”了。“這麼多年,我早就忘了這個飲料了,今天見到還真是覺得很驚訝。買了一瓶,味道一點沒變,不過現在賣到3塊錢一瓶了。”

張嘉輝展示“都市果吧”大白梨

  “大白梨”曾和“格瓦斯”齊名

  說起汽水“大白梨”,不得不說張作宇。今年66歲的張作宇稱得上是“大白梨”之父。23年前“大白梨”在他的手中誕生,到今天擁有QS認證標識,和注冊商標“都市果吧”,他感覺自己做了不少事。可通過市場銷量來看,他不得不承認做得還遠遠不夠。

  1990年哈爾濱光華飲料廠更名哈爾濱紅玫瑰飲料廠,那個時候張作宇就是廠長。當時,大家商量將原有的飲品“梨汁”進行改良,1991年,第一瓶“大白梨”汽水問世,很快佔領了市場。哈爾濱市民很喜歡這種“大綠棒子”,口感清爽,喝著過癮。“格瓦斯”與“大白梨”獲得金獎後,哈爾濱市政府劃撥30萬元給紅玫瑰飲料廠,助其擴大生產規模。

  極大的市場認可度和利益,很快帶起來一股生產跟風,當時隨便叫出一家冷飲作坊就能加工生產“大白梨”,最火的時候有備案的企業就有四五十家加工生產“大白梨”的。此外,還有很多黑作坊跟著渾水摸魚。

  強大的競爭壓力之下,打價格戰在所難免,“大白梨”剛出現的時候批發價4毛,在經歷了三四年之後,接連降至3.5毛、3毛……

  提起這些舊事,張作宇顯得有些激動,用手摸了摸額頭暴起的血管,他的血壓又上來了。

  1999年,張作宇退休回家,和子女們經營起了天意飲品公司。第二年“紅玫瑰”企業改制被“得莫利”收購,得莫利“格瓦斯”成為人們熟知的飲料。

  在分析市場方面,張作宇始終堅持自己的保守和固執,他從來不貸款,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大白梨之所以到現在還存在,和我的保守有一定關系,給我幾百萬的貸款,我還不敢拿呢。”

正喝“大白梨”的學生

  抓住機遇長久發展纔是正道

  “大白梨”的突然熱銷,其實並非偶然。黑龍江大學廣告學專業的教師馬榮楨分析說,如今“大白梨”的熱銷,可以看成是回憶營銷的一種。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70後、80後甚至是90後,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反思的過程。在物質得到滿足後,人們便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對童年的回味,對兒時的追憶都為回憶營銷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可是,如果一味單純地追求回憶,而沒有與當今的時代相結合,那麼無非只是回憶,無法得到長久地發展。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由莉穎表示,洋飲料永遠不可能佔有全部地方市場,本地企業永遠是最了解本地消費者的需求,尤其是情感和地域特色。在市場上機會到處都有,就看誰能抓住,怎麼利用,無論在多強大的市場對手面前,小企業都能找到容身之地,所以要找准位置,科學發展。

  對於這次機會,“大白梨”能否壯大,就看企業能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尋找到有利於回憶營銷長久健康發展的企業營銷策略,壓力面前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時機,向大企業學管理、學營銷、學開拓市場,毫不松懈地完善自身,提昇品質,這纔是本地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大白梨”的市場突圍

  70後的張嘉輝是張作宇的女兒,對於“大白梨”的市場她比父親看得更樂觀,近幾年她接管銷售以來,市場確實是在一點點緩慢擴大。

  哈爾濱道外區的老小吃、大學周邊的小餐館基本都能買到“大白梨”,在張包鋪就著大白梨吃包子已經成了一種消費習慣。

  去年賣得比較火的“大連汽水”今年也降溫了,這為“大白梨”的發展提供了一塊市場。張嘉輝坦言,多年以來“大白梨”一直在“高大上”的洋汽水和廉價的本地汽水的夾縫中求生存。“大白梨”嘗試過改變包裝,生產了一些小瓶兒和便於攜帶的塑料瓶,可是消費者壓根不認。

  過去銷售都是做食雜店,現在改走小飯店路線了。拼資金、搶市場實在不是洋飲料的對手,“大白梨”只得選擇繞行。張嘉輝說,如果市場能夠回歸,她將要上一條新的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

  讓本地飲品企業都感覺到頭疼的就是冬天,一些小作坊這個時期都會選擇停產,“大白梨”雖然不會停產,但產量連夏季的10%都達不到,工人不能辭退,這樣成本就在無形中加大了。 “冬季賠錢,用夏天養冬季是行內人都知道的,夏天天氣的熱度也會影響到汽水的銷量。”張嘉輝說。

責任編輯:李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