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體育·健身  >  體育
搜 索
珠峰上的人梯——記中國第一代登山運動員劉連滿
2014-06-16 16:17:03 來源:東北網  作者:祁躍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6日訊 1960年5月24日,人類史上中國人首次從喜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驚,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成為家喻戶曉的登山勇士,而差之毫厘而未登上頂峰的黑龍江省登山運動員劉連滿,他的事跡同樣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劉連滿。

  劉連滿,哈爾濱電機廠退休職工,1930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漢族。中共黨員,國家級運動健將,曾任國家登山隊隊員、隊員兼教練。5歲喪父,故鄉的鹽鹼地幾乎寸草不生,家中弟兄6人靠母親討飯維持生活,雖然童年靠吃高粱皮拌野菜經常食不果腹,但上天卻給了他異乎尋常的體能和力量。10歲時他能挑兩桶水從村東走到村西幾公裡,與生俱來的強健體魄和艱苦生活的磨練,鍛造了他日後征服一座座雪峰的天賦條件。

已逾八旬的劉連滿老人。邵國良 攝

  劉連滿自小隨父母乞討一路來到黑龍江雙城子(今雙城市)。1951年,18歲的劉連滿已在哈爾濱西郊小三姓屯落戶並到哈爾濱電機廠參加工作任警衛隊員。聰明好學的他很快被領導重視,多次安排他參加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學習班。這個近萬人的大國有企業給了他施展體育纔能的天地,他代表廠裡參加市、省及機械行業全國運動會都取得好成績。1955年底,全國總工會要人組建中國第一支登山隊,劉連滿成為最後被確定的12名隊員之一,到蘇聯參加登山訓練,從此命運將他與座座雪山連在了一起。1957年中蘇聯合登山隊來到四川最高峰貢噶山面前,貢噶山雖然不到八千米高,但山勢極其險峻,氣候十分惡劣,這裡是人跡不至,鳥兒也難以飛躍的禁區,高風呼嘯,凜然的白雪泛著不可侵犯的寒光,但是劉連滿來了,他要將夢想的旗幟,插在那不可一世的峰頂,這要飯長大的窮孩子要以鋼鐵的意志和大山較量,在這次攀登中,他11次與死亡擦肩接踵,但他終於成功了,他也終於明白,不是他征服了大山,是大山接納了他,接納了他的勇氣,他的頑強,他超人的毅力,他忘我的純淨。貢噶山復歸平靜,很難有人再次掀開過她那神秘的面紗。回到北京後,慶功會上,劉連滿被授予“運動健將”稱號,並接過賀龍元帥親手頒發的獎杯、證書,是黑龍江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1960年春,中國(人)登山隊首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劉連滿以主力隊員身份參加了這一次攀登活動。他一直走在隊伍前邊,負責偵察修路。隊伍通過北坳“冰胡同”時,他將一個個隊員從下方拉了上去,表現了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崇高的道德品質。最後,他作為主力隊員參加了突擊頂峰的活動。突擊隊伍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人指揮,決定由王富洲擔任組長第一代理人,劉連滿為第二代理人。

  1960年5月24日清晨,陽光燦爛,珠穆朗瑪尖錐形的頂峰聳立在藍天之上,朵朵白雲在山嶺間繚繞不散。北京時間上午9時30分,年輕的登山隊員——運動健將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一級運動員貢布(藏族)四人,背著高山背包,扶著冰鎬,開始向珠穆朗瑪頂峰最後的380米高度衝擊。其他隊員們撤回到8100米的營地,養精蓄銳,以便在需要的時候為突擊頂峰的隊員提供各種支援。

  現在,在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裡,這四位優秀的中國登山隊員在一根紅色的結組繩的牽引下,齊心協力,朝著雲霧茫茫的珠穆朗瑪峰巔勇敢地邁進。為了盡可能減輕背上的負擔,他們一兩一兩地計算,拋棄了一切暫時不用的物品,只攜帶氧氣筒、防寒睡袋、鉛筆、日記本、電影攝影機和登山隊委托他們帶到頂峰的一面五星紅旗、一尊高約20厘米的毛澤東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們前進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為從5月17日上山以來,他們已經經歷了一個星期的艱苦行軍,體力消耗巨大。

  突擊頂峰的隊員們走了大約兩個鍾頭,纔上昇了約70米。這時,“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突擊隊員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們穿著特制的鑲有鋼爪的高山靴也難踩穩。在前面開路的屈銀華,一連滑倒好幾次。他頭暈眼花,腰酸背痛,兩腿千斤重,但他仍咬著牙堅持前進。

  在接近“第二臺階”頂部最後三米的地方,岩壁變得垂直而光滑。這時,劉連滿走在前面開路。他用雙手插進岩縫,腳尖蹬著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昇。但是,由於體力不濟,身體稍微一歪,便撲通一下跌落到原來的地方。劉連滿一連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樣。

  大家不得不停下來想辦法。這時,劉連滿突然想起自己在哈爾濱當消防隊員期間,采用“人梯”的辦法成功地翻過高牆的經歷。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讓別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後慢慢地站起來,讓別人的雙手能抓住岩壁頂端的支橕點攀登上去。在這樣的高度上,做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身體都有嚴重的反應。劉連滿的眼前冒著“金花”,兩腳顫抖,呼吸也變得沈重。但是,劉連滿一直堅持著。他先把屈銀華托了上去,然後又托貢布。最後,王富洲和劉連滿借著上邊放下來的繩子的幫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臺階”的岩頂後,他們纔發覺,由於體力減弱,他們攀登整個“第二臺階”,共花費了五個多小時,而用在攀登這最後三米岩壁的時間,卻長達三個小時。


  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淒厲地呼嘯著。他們事先以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頂峰,現在看來,這種估計顯然錯誤。黑夜,即將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第二道難關。在這人類從未到達過的珠穆朗瑪峰北坡最後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們將要遇到什麼困難,要走多長時間,事先確實很難精確估計。

  勇敢的突擊隊員們還在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由於前一階段花費的時間過長,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繼續前進,可能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這時,劉連滿因為過度疲勞,體力已經非常衰弱,每走一兩步就會不自覺地摔倒,但他緩慢地站起來,仍然一偏一倒地堅持繼續往前走著。

  在身體虛弱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還要摸黑進行高山行軍,這不僅極其困難,而且相當危險。現在,他們每移動一步,肉體要承受多麼巨大的痛苦啊!英國“埃非勒士委員會”的組織者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人類身體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於一個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後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體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氣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風雪,神經不敢履踐崔巍懸岩的邊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樣的昏睡病侵襲時奮勇前進,他仍將不能到達頂峰。”對於揚赫斯班的同事們來說,他的這番話確實頗有道理。然而,對於堅強的中國登山隊員們來說,有什麼樣的困難和危險能滯留和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呢?為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為了在喜馬拉雅漫長的雨季到來之前最後一個好天氣的周期內登上頂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繼續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

  考慮到劉連滿的身體由於超負荷已經嚴重透支,同時為了爭取時間,大家一致決定劉連滿留下來,其餘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頂峰。在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迎著夜幕繼續向頂峰進發的同時,劉連滿正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頭旁邊休息邊等待著返回的戰友。嚴重缺氧使他的兩耳嗡嗡發響,眼前白一陣黑一陣地迸散著“金星”,他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的狀態。他的心裡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們稱為“死亡地帶”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他拉過身旁的氧氣筒,氣壓表上的紅針表明還剩下最後幾十個壓力的氧氣。但是,他的眼前出現了正在向頂峰衝擊的戰友們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戰友們從頂峰勝利歸來時,將比他更需要氧氣的支援。他決定,寧願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也要把最後一點氧氣留給戰友。他毅然把氧氣筒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昏睡中的劉連滿感到四肢在嚴寒中愈來愈麻木,心髒在缺氧的狀況下跳動得愈來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識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撲來。劉連滿多麼想活下去啊!他從來沒有像此刻這樣強烈地感到,他應當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活著就是幸福,就是勝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頂峰搏斗的戰友比起他來更應當活下去,因為他們正肩負著一項多麼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啊!他們的安全,對於他來說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勝利……他擔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戰友們不知道他的氧氣筒裡還保存著氧氣,他又掙紮著坐起來,用鉛筆在日記本上給戰友們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沒有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艱巨任務。任務就由你們三個人去完成吧!我這氧氣筒裡還有點氧,留給你們三個人勝利回來時用吧!也許管用。

  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與此同時,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正在蒼茫的夜色中步履艱難地向前移動著。腳下的雪坡變得愈來愈陡,也愈來愈滑。他們翻過兩座石岩以後,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隊員貢布在前面開路,不到幾分鍾就累得連腰也直不起來。於是,屈銀華上前開路,他經過很長時間纔前進了兩三步,但兩腿一軟,又滑回到原來的地方。最後,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堅持為大家開出一條前進的道路。

  夜色濃重,珠穆朗瑪峰山嶺間朦朧一片,只有頂峰還露出隱約的輪廓。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沈,山上山下到處是一片漆黑,只有點點星光在空中閃耀。珠穆朗瑪頂峰的黑影在他們面前開始變得非常低矮了。


  到達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但這時風也漸漸變小了,這對攀上頂峰十分有利。他們站在岩坡上沈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開口說:“同志們,我們三個人現在擔負著攻克主峰的任務。氧氣沒有了,繼續前進雖然可能發生危險。但是我們能後退嗎?”

  屈銀華和貢布用斬釘截鐵的語氣異口同聲地回答:“繼續前進!”

  他們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大膽而果斷地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攀登。

  現在,他們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很長的時間。高山嚴重缺氧,他們感到眼花、氣喘、無力。他們的四肢更加沈重了,他們的行動更加遲緩了,甚至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個多小時。他們忍受著肉體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繼續朝頂峰走去。

  越過東面一段雪坡以後,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向右繞至北面的岩石坡繼續向上攀登,終於登上了一個岩石和積雪交界的地方。舉目四望,朦朧的夜色中,珠穆朗瑪山區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現在,他們三人的頭頂上,只有閃閃發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在肩負為國爭光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劉連滿不辱使命捨己為人的事跡,已經成為我國體育戰線的一面旗幟,我國登山史上的一段催人奮進佳話。特別是他在突擊頂峰的關鍵時刻,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的氧氣留給戰友們使用的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50多年來一直深深地感動了幾代人。在這位登山英雄的身上,讓我們無不感受到偉大與平凡。

  當年的劉連滿黝黑的臉膛,健壯的身體,人們看到他時,總覺得他是那樣年輕,那樣愉快。只會實乾,不說空話;只想到別人,不想自己。現在的他是一位健碩而又樂觀豁達的老人,也只有從他那因登山而殘缺的一節手指上,感受到他那曾經不平凡的故事。他退休20多年了,工資不高,老伴沒有工作,生活十分簡朴。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經多次給予他生活上的幫助。黨和國家沒有忘記他,他是建國六十年體育最高榮譽獲得者。人們沒有忘記他,2009年他接受邀請,擔任黑龍江省登山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名譽副會長和終生榮譽顧問,黑龍江省登山協會常年關心他的生活,去年在黑龍江晨報社的幫助下,大慶眼科醫院免費為他做了青光眼手術,2014年中央電視臺《體壇風雲人物》現場直播頒獎晚會上,他作為頒獎嘉賓為丁俊暉頒獎,他的事跡被編進了全國統一教材初一語文課本,保持至今。他所到之處經常被熱情的人們團團圍住請他合影、簽名,哈爾濱電機廠家屬樓下經常看到有老師和家長帶學生慕名前來與他合影。他也不忘回報社會,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在劉連滿的日記本上寫著這樣的話:“把最後一口水讓給戰友;右手壞了,用左手幫助同志!”劉連滿在平時生活中也是這樣做的。

  當筆者問他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得你能勇敢地做出這一切呢?老人一臉淡定的說: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10年,經濟還很落後,我們的登山裝備是很落後的,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們要能成功登頂必須要靠團隊的力量,為了登頂我們隨時准備犧牲,我們不管誰能登頂都是新中國的勝利。在那個時刻甘當開路、做人梯就是我的使命。

  (根據劉連滿自述和相關事跡資料整理)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