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9日訊 題: “跨越六十年的友誼”系列報道之四 中國一重: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
記者 陳顯春
素有“工廠之母”之稱的“中國一重”是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股份公司的簡稱,坐落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系53戶國有重要骨乾企業之一。作為蘇聯援建項目,中國一重歷經六十年風雨兼程,已成長為世界一流的重大技術裝備供應商。
友誼之花盛開在不毛之地
6月18日,記者走進中國一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紅色的俄式廠房,不禁令人想起六十年前那火熱的建設場面。

一重的蘇式廠房。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據中國一重宣傳部新聞科科長李明介紹,1954年,當時的富拉爾基還是荒蕪的不毛之地。援建中國的蘇聯專家選擇在此進行地質勘測,指導建廠及提供設備、安裝調試,並培養中方技術人員。
一重展覽館內一幅幅老照片記錄下了這段珍貴的友誼——蘇聯專家與中方技術人員並肩走在車間,共同研究生產細節;中方技術人員陪同蘇聯專家在廠區考察;中蘇專家團坐一起唱歌、跳舞,場面歡快,其樂融融……

中蘇專家在一重車間。資料片
歷經“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制造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重型機器制造廠”兩次更名後,2008年12月發起設立“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股份公司”,2010年2月成功實現整體上市。目前,企業擁有在崗職工11679人,資產總額達291億元。

中蘇專家在一起。資料片
中國一重董事長吳生富曾說,無論怎麼更名,“制造”兩個字在名字和內涵沒有變。在計劃經濟時代,按照分工做“制造”這塊工作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想跟歐美等世界一流裝備制造企業競爭,中國一重需給用戶提供全面的系統解決方案,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一重的生命和靈魂---自主創新
雖然一重重型裝備制造分廠廠房仍然使用的是蘇式廠房,但機械設備早已更新為現代化設備,大型地車車床和大型鏜床,在電腦的控制下正在運轉工作。

一重廠區老照片。資料片
技術人員正在組裝為國內某鋼鐵廠生產的六輥軋機和重型液壓剪。據工會主席李文學介紹,這套設備是國際最先進的軋鋼設備,從設計到制造,全部由一重自主完成。
鑄鍛鋼車間是新建成的廠房,為與廠區主體格調保持一致,新廠房牆體也被涂裝成了暗紅色。據主管生產的程鑫介紹,該車間主要生產電站設備,他指著正在鍛造的AP1400電機轉子說,該轉子300多噸重,是比較大的電站設備,目前在國內只有一重能生產。
令程鑫引以為豪的是,鍛造大型轉子的主要設備15000噸鍛造水壓機系一重2008年自主研制。研制成功前,國際上只有兩臺該級別水壓機,一臺在俄羅斯,一臺在羅馬尼亞。

工人從大型轉子旁走過。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新時期,中國一重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再次與俄羅斯合作。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10年8月17日,中國一重制造的七臺鍛焊結構熱壁加氫反應器終交,成功裝備遼陽石化公司,該設備是中石油與俄羅斯企業合作的俄輸油管道建設的核心裝置。
目前,中國一重共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餘項,開發研制新產品300多項,獲授權專利200餘項,挺起了民族工業的脊梁。
在中國一重的戰略發展綱要上,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時期,中國一重將繼續響應國家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進能源裝備國產化的戰略部署,抓住國家重啟核電建設的契機,全力提供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的三代核電裝備,並大力發展煤轉化裝備、海上風電、海洋工程等能源裝備關鍵及成套技術,成為世界一流的重大裝備供應商。
在中俄博覽會召開前夕,利好消息再次傳來——5月21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發表聲明說,中國打算與俄羅斯原子能集團總公司就建造飄浮核電站項目進行合作。這對中國一重來說,又迎來了一次中俄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