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多虧這樣一個村支書 楊兆文:人活著不能光為錢!
2014-07-08 11:34:16 來源:生活報  作者:仲亮 楊雪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7月8日訊 說完當年的情景,村民們仍記憶猶新,最後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在一邊默默抿嘴笑的楊兆文。“多虧兆文了!”

  村民們說的楊兆文是現任永河村村支書,今年50歲,18歲那年外出做生意,2000年當選村主任,2001年當選村支書。對於這個村支書,年歲稍大點的村民楊守貴印象很深:“他挺倔,當年出去就是認准了走出去纔有發展。但他也特認親,常回來看我們這些老人兒。”

  說話間,楊兆文的兩部手機響個沒完,忙得很。放下電話,楊兆文回憶起了往事:“我賣過雞蛋,開過加油站,也算小有成就吧,錢是不缺,可人活著不能光為錢不是。”楊兆文說,他開加油站的時候,找村裡人去打工,發現村裡的年輕人都是“光棍”,一問纔知道附近村的姑娘都嫌他們村窮,連上門說親的人都很少,這讓他心裡沈甸甸的。“1998年,我回村探親,發現很多鄉親不但沒富,反而更窮了。一問,原來風沙鬧的年年種三茬苗,兩任村主任都想盡了辦法,可還是沒招。”

  楊兆文告訴記者,“我們村對面是吉林,人家那邊的防護林做得可有規模了,河岸一片綠油油的。嘿!說實話,我真來氣啊!人家能做好,咱差啥啊!於是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回村治沙!”

  村民李明告訴記者說:“只要楊書記認准的事兒,就非要乾成纔行。第一年組織外出打工沒人去,他就一家一家去說,拿著計算器算出來打工比種地更合算,簽合同保證每年能賺多少錢,賺不到他來賠。他認准了治沙,想方設法去治,寧可自掏腰包做實驗,也要弄成。”

  經歷失敗他發現必須找能人

  楊兆文:走在村裡總感覺大家在背後議論我,在說“他就是張羅的歡,一樣沒用”。

  說起治沙,楊兆文說,他首先到沙灘上試著種各種喜沙耐旱作物,然後調來大型灌溉機械大力灌溉,失敗;他隨後四處尋訪,引進沙棘果樹,沙棘果是治沙專家,但對永河村的鹽鹼沙地卻不耐受,又失敗;再買來楊樹苗准備種樹,成活率不足5%,再次失敗……

  屢屢受挫,楊兆文治沙的勁頭兒漸漸沒那麼足了:“走在村裡,總感覺大家在背後議論我,在說‘他就是張羅的歡,一樣沒用’,一天治不住沙,我渾身都不自在。”

  2001年春,華北地區發生大規模沙塵天氣,席卷了首都北京。也是這一年,北京專家一路順著風向找到了拉林河邊的永河村,在永河村的沙地上取樣後帶回北京研究,並宣布當年北京沙塵暴中的部分沙塵與永河村樣本成分一致,並由此判斷刮到北京的沙塵中部分來自永河村拉林河邊的沙丘帶,這讓楊兆文的壓力不小。

  思前想後,楊兆文總結,必須找能人來,可拿什麼招“金鳳凰”呢?反正村民和自己在這片地上什麼都種不活,那就把地包出去,不用出地的錢,種樹的樹苗國家還有補貼,只要把樹種活,誰能種活就歸誰。

 

  楊兆文(右)和張海峰(左)巡護楊樹林。

  多虧引來懂樹的人

  遇好政策他決定“碰石頭”

  張海峰:我以前和朋友在內蒙古、沈陽等沙丘地植過樹,積累了不少經驗。

  得知永河村出了一個招“金鳳凰”的點子,遠在沈陽經營年產值300多萬糕點廠的哈爾濱人張海峰心動了,當即賣掉糕點廠,帶著所有的積蓄來到雙城。

  看著話不多,皮膚黝黑泛紅,戴著一頂鴨舌帽,眼中充滿精明的張海峰,記者好奇地問:“你家人不反對嗎?”“反對啊,我媳婦說這是拿雞蛋碰石頭的做法。還說‘別人都種不活,你去就能行?’不過我心裡有數,我以前和朋友在內蒙古、沈陽等沙丘地植過樹,積累了不少種樹的經驗。”張海峰憨厚地笑著說。

  40多歲的城裡人來永河村種樹,這一消息讓整個村子沸騰了!張海峰說,在他看來,以前永河村種樹成活率低,原因之一是風沙將樹苗水分吸乾,栽種後不能成活,再一方面就是後期管理不到位,如果這幾方面都做到了,沙丘植樹成活率應該會很高。

  經過一番考察、論證後,張海峰與村委會簽下了在拉林河東岸沿河5公裡沙化地約3000畝地進行種樹的合同。

  10年前種下的樹,如今長到碗口粗。

  試種樹苗他像照顧自家孩子

  張海峰:有時候睡到半夜突然想起有片林子還應該加固,我就拿起鐵鍬直奔林子。

  張海峰告訴記者,為了讓樹木有更好的生長環境,永河村自籌資金,與他一道用了3年時間種下一百萬株柳條叢。3年後,又從成活的柳條叢中掐枝,繼續栽種。“柳條叢本身不產生經濟效益,但是沒它固沙,種多少樹都活不了。”村裡把這個道理說給全體村民聽,從此永河村每年都要抽出部分資金,在沙地上掐枝種柳條叢。

  一邊種柳條叢,一邊還要忙活自己的3000畝林子。張海峰實驗性的栽種了仁中楊、小黑十四、中綏和迎春5號等,看看哪種更適合生長、經濟效益更好。一望無際的百萬株樹木,張海峰對每一片林木的狀況都非常熟悉。“有時候睡到半夜,我突然想起有一片林子還應該加固一下,披上衣服,拿起鐵鍬就直奔林子。”十年來,張海峰照顧這些樹木,就如同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

  巨大的投入讓永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沙丘已部分被綠蔥蔥的樹木覆蓋,沙丘上還長出了片片青草,沙丘被固定住了。2007年,在愛出“風頭”的4月天裡,原本需要種3茬的苞米苗只需要種一茬就可以了。

  風沙天沒了,原來漫天黃沙被楊樹和柳條叢絆住了腳。守著3000畝樹林的張海峰,被村民親切地稱為“綠色銀行行長”。“說實話,剛來的時候就是瞅准了這效益,可幾年下,我漸漸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大家待我就像同村、同族人一樣友善,這心裡暖和和的。”張海峰說。

責任編輯: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