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國際上最先進房顫治療技術在黑龍江省獲得成功
2014-11-06 09:37:55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華虹 楊帆 劉乙輝 陳南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6日訊(李華虹 楊帆 劉乙輝 記者  陳南竹)11月5日,哈醫大二院心血管醫院成功為兩位房顫患者實施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冷凍球囊消融術,目前患者正在平穩恢復中。據了解,目前國內僅有極少數醫院能夠開展這類手術,在黑龍江省尚屬首次。由傳統的“燒心”變為“凍心”,冷熱轉換之間,冷凍球囊消融技術為“房顫大軍”提供了新的選擇。

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於波教授正在為患者做手術。東北網記者 陳南竹攝

  面對新技術他們都“凍心”了

  來自佳木斯的張先生和哈爾濱的郝先生一位41歲,一位59歲,雖然年紀都不大,但是心髒可都不太好。近日,他們先後住進了哈醫大二院心內科,隨後兩人都被診斷為陣發性房顫。平日裡他們的身體還算健康,血壓、血糖等指標都控制得都不錯,可就是有一樣,總是感覺胸悶心慌。尤其是張先生,幾個月前擦地時忽然感覺胸悶心悸,天旋地轉,幾乎暈倒。趕往當地醫院後,被醫生確診為房顫,經過3個月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了哈醫大二院心內科。相似的患病經歷和病情,讓兩個人選擇了同一種治療方式——冷凍球囊消融技術。

  11月5日下午15時,兩人先後接受了心髒介入手術,手術非常成功,他們共同的感覺是“沒什麼感覺”。“沒想到手術時間這麼短,我以為要一直到深夜呢。而且也沒有事先想得那麼疼痛,看來之前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離開心內科導管室時張先生這樣談到自己首次上手術臺的感受。

  從“燒心”到“凍心”新技術為“房顫大軍”帶來新選擇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也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房顫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8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10%,65歲以上5%,我國房顫患者約有1000萬人。除可引起心悸、胸悶等多種不適外,房顫人群發生腦卒中的風險較正常人群高5倍。

  消融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消融能量包括射頻、冷凍與激光等。其中射頻導管消融是治療房顫的最常用的方法,而冷凍消融則是治療陣發性房顫的一項新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液態制冷劑的吸熱蒸發,帶走組織熱量,使得目標消融部位溫度降低,異常電生理的細胞組織遭到破壞,從而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

  據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內科主任於波教授介紹,與傳統的射頻消融技術相比,冷凍消融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第一,傳統射頻消融技術是采取高頻電流局部加熱的方式逐點消融,的密集治療,以點連線,而冷凍消融技術可以一次性對所有靶點進行治療,治療范圍更廣泛,效果也更加確切,復發率更低。第二,相對與高溫的射頻消融技術,低溫的冷凍球囊技術可以為心肌周圍的組織提供更好的保護。同時低溫技術所形成的心肌創面更加光滑,邊際更加清晰,降低了創面形成血栓、肺靜脈狹窄和心包填塞等術後高危並發癥的幾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第三,該技術更易於醫生操作,能將手術時間縮短到1-2小時(傳統射頻消融需要3-4個小時),減少了醫生和患者X線曝光時間,手術過程中病人痛感更低。

  國外研究顯示目前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房顫治療中心將冷凍球囊消融作為陣發性房顫消融治療的首選,這一先進技術於去年11月引進我國,國內目前僅有北京、上海等極少數醫院開展這種手術,哈醫大二院目前開展的該項技術在黑龍江省尚屬首例。

  並不是所有“動心”的房顫患者都適合“凍心”

  “房顫的患者分為三種:陣發性、持續性和永久性,冷凍球囊技術適合陣發型房顫的患者。”據哈醫大二院心內科副主任李述峰教授介紹,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應用冷凍技術治療,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動,3-4天就能出院,但在我國龐大的房顫患者群體中,並不是所有“動心”的患者都適合“凍心”。李述峰教授說,與傳統的射頻消融不同,該技術是將特定的低溫“冷凍球囊”,貼靠於肺靜脈口,所以除了要求患者是陣發性房顫外,還要觀察患者肺靜脈的形狀和直徑等因素。如果靜脈條件不合適,還要考慮傳統射頻消融方式,做到因病施治。

 

責任編輯:王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