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訊 (記者 侯巍)截至11月5日,黑龍江墾區1263.8萬畝玉米收獲工作全面完成,標志著今年墾區4235.8萬畝秋收任務的全面結束。其中,30萬畝馬鈴薯,623.0萬畝大豆收獲任務,2264.8萬畝水稻,預計今年糧食總產在435億斤左右,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已成定局。
2014年,我省墾區各級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省政府有關部署和要求,科學研判秋收形勢,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戰略思想,堅持以早動爭主動,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秋收工作領導小組,超前制定了秋收搶收工作方案,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統籌協調機械、人力和財力資源,紮實推進墾區秋收工作。墾區馬鈴薯收獲從9月2日開始,水稻收獲從9月4日開始,大豆收獲從9月15日開始,玉米收獲從9月16日開始,10月2日掀起秋收高潮,日進度達到362.4萬畝。
墾區大馬力農機發揮優勢,及時搶抓晴好天氣,堅持充分准備與適時早動、秋收與明年生產准備、直收與割曬、下棒與直收、收獲與整地、人工與機械緊密結合的原則,以作物生育進程為標志,以提高農產品品質為重點,正確處理收獲與農時、收獲與提質增效、收獲與糧食降水、收獲與種子選留、收獲與秋整地、收獲與高標准農田建設、收獲與明年生產准備、糧食降水與銷售等八個關系,突出抓好強化領導,落實責任,靠前指揮,狠抓落實,整體推進,確保高標准高質量地全面完成了秋糧收獲任務。
秋糧單產水平高。以實現農業『一提兩增』為目標,以農作物高產創建、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高產模式示范提昇和農業標准化提昇活動為載體,全面積推行模式化栽培、標准化生產,重點推廣應用集中智能化浸種催芽、大棚高臺旱育、高速機械插秧、缽形毯式育苗機插、機插側深施肥、GPS衛星定位自動導航、勻速精量播種、促熟增產等農業生產新技術。加之各作物生長期雨水充足,光熱匹配,生育進程正常,預計水稻、玉米、大豆作物單產水平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友誼農場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片平均畝產達985.55公斤,七星農場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平均畝產達766.89公斤,新華農場大豆高產創建萬畝片平均畝產達253.08公斤,建邊農場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片平均畝產達到達410.3公斤,尖山農場馬鈴薯高產創建萬畝片平均畝產達3240公斤。
墾區始終堅持『三秋』准備是農業生產重中之重的理念,全力推進『三秋』工作,堅持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在水田上,堅持收整結合,晝夜突擊,確保100%黑色越冬;在旱田上,堅持松翻結合,松耙結合,千方百計擴大秋起壟和秋施肥面積,科學組織,超常規全力推進,力爭100%黑色越冬。截止11月6日,墾區已完成秋整地4235.8萬畝,完成100%。其中旱田整地1971萬畝,完成100%,秋起壟面積1344.3萬畝,秋施肥266.2萬畝。水田整地2264.8萬畝,完成100%;備床土540.7萬立方米,打床13841.8萬立方米,建棚370.1萬平方米;跨區作業完成代收面積1125.6萬畝,深松479.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