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9日訊 蒙著白色的大口罩,拎著自制的口袋,用一把快磨光的掃帚頭在樹叢中搜尋著垃圾……
這是一個普通的環衛工的身影,她叫王建玲,51歲。
王建玲於1993年和丈夫抱著孩子從安達農村來大慶謀生,做了一名掃街的環衛工人,這一掃就是22個年頭,用壞了百把鐵鍬,磨碎了千把掃帚。在光陰流轉中,贏得幸福小日子。
王建玲每天早出晚歸,掃街22年,終於紮根這座城市。
堅守:經一街是“她的道兒”
上午10點,離王建玲下班就剩下半小時了,如果不下雪,許多環衛工人會在這時休息一下。
而此時,在經一街上,王建玲已經清掃完了街道和人行道,接著拿了掃把頭擠進了樹叢,費勁地從樹叢裡摳著塑料袋。連摳了幾下都沒摳出來,王建玲乾脆伸手去掏。
在王建玲眼裡,經一街,就是“她的道兒”。“現在呀,天天惦記我那道兒。”王建玲說,從上道兒的那天起,她就把“她的道兒”當成家裡院子一樣拾掇。她說,看著自己的道兒上有垃圾,比看著家裡地髒了還難受。
就憑著這股子擰勁,王建玲一掃就是22年,在“她的道兒”上掃碎了上千把掃帚。工友們打趣說,這些掃把能裝4大車。
辛苦:一家人沒好好吃頓早飯
在王建玲家簡陋的臥室裡,有一塊銀色的掛鍾。每天天沒亮,王建玲就瞅著這塊表,奔“她的道兒”上去了。
“掃道兒這活兒上班早、下班晚,這些年苦了孩子們。”王建玲說到這裡,眼裡閃著淚光。她有一兒一女,以前她早上3點就要上道兒,丈夫出去打零工,兩個孩子的早飯是冷一頓熱一頓。直到兩個孩子結婚,全家人都沒坐在一起好好吃上頓早飯。
“我姑娘常說,在家沒吃過啥好的,苦卻沒少吃。”王建玲說,她一輩子也忘不了女兒13歲那年,冬天的那場大雪。那時候,清雪全靠人工,女兒、兒子、丈夫全都上街幫她清雪。夜裡北風刺骨,雪片直打臉,女兒凍得直掉眼淚。15歲的哥哥心疼妹妹,把妹妹的手夾在自己胳膊下。王建玲見了,心疼得紅了眼圈。
“現在好了!”王建玲說,現在大道上的雪都是設備清掃,環衛工負責清掃道邊兒、人行道上的積雪,活不那麼累了,下雪時,也不用全家上陣了。她的工資也從1993年的每月200多元漲到了每月1800元,而且在冬天還有清雪補貼。
幸福:苦盡甘來落地生根
環衛工作苦累,也掙不了多少錢,因此,在2007年丈夫提出想回老家過日子。王建玲卻說:“我離不開這兒了!”她說,大慶環境好,人生活得舒服,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雖然工作累點,但她越來越喜歡這裡。因此,她就勸說丈夫留了下來。
2008年,她用多年節儉下來的錢在大慶買了房、落了戶。
為了能在大慶買房落戶,那些年,全家人省吃儉用,冬天連根青菜都捨不得買。現在,王建玲的兒女都已經在大慶成家,生活得很好。而王建玲從50歲起開始拿到了養老金,加上工資,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同時丈夫也在打零工貼補家用,家裡寬裕多了。王建玲說,她很知足,覺得生活越來越好了。
“想想要離開我的道兒,心裡還挺難受的。”說到這裡,王建玲臉上露出些許不捨。按規定,女環衛工55歲時,環衛部門就會和其解除勞動合同,王建玲也不例外。
1月26日清晨,騎上清掃的摩托車,把掃把放進車斗,王建玲笑著說,等掃不動了,自己就去帶孫子,送孫子上下學,在大慶好好享享福。
這樣的幸福更應給予掌聲
外地來慶的普通婦女王建玲,在環衛工的崗位上堅守22年,用辛勤勞動換來滋潤的幸福日子。這樣的幸福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尊敬。
22年、百把鐵鍬、千把掃帚……早晨迎著星星出家門、夜晚背著星星把家還。可以想象,那些風寒的侵擾、那些冷雨的澆打,一點一點、一寸一寸,阡陌街巷,身影游移,白了青絲、皺了臉頰,把生活五味,融入苦並甜蜜的日子。
幸福的樣本都是相似的。王建玲正是靠汗水,贏得幸福——住上樓、落了戶、兒女成家立業,對大慶這座城市也有了認同感。其實,在大慶像王建玲這樣的底層打拼者成千上萬,他們也同樣用堅守、拼搏、樂觀,壘高生活的香甜,延伸著人生夢想!
勞動者是最美麗的。王建玲身處繁華都市,整天在豪車富賈穿梭的街路揮動掃帚,清掃污垢,不懼尾氣傷身,不理流言中傷,不抱怨命運不公,不懈怠追求幸福,終修成正果。
環衛工被稱為是城市的美容師。工資雖不高,待遇也不豐厚,還時刻要躲避飛車的威脅、被高傲者語言的侮辱,但他們不墜平民之志、不改平和之心,默默耕耘,給我們一個乾淨的城市家園。
地位低微,卻不沮喪;追求夢想,不離不棄。讓我們把掌聲給予他們吧——給予那些像王建玲一樣用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