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9日訊(記者 王亮)“全面停伐後,改革已是箭在弦上,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必須抓緊研究,抓緊推進,不能等,不能靠。”這是2015年地區“兩會”對大興安嶺地區全面深化改革發出的“動員令”。以木材停伐為標志,大興安嶺地區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時期林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必須以深化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激發發展潛能,為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林區深化改革要有的放矢。經過50年的開發建設,尤其是全面停伐以後,大興安嶺地區經濟社會進入了由開發利用到全面保護的歷史發展新階段,面臨著生態建設任務艱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停伐影響持續加深、產業轉型進展緩慢、可支配資金缺口較大等問題,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既有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也有木材停伐帶來的巨大衝擊,還有大興安嶺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發展路徑單一、接續產業弱小等因素制約。但深層次原因主要還是受政企合一管理體制、長期計劃經濟慣性思維模式的影響,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位、錯位、越位,政、事、企不分,責權利不清。解決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必須改革先行,否則,林區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就難以形成,轉型發展更無從談起。
林區深化改革要穩中求進。在林區轉型這個特殊時期,百姓思想波動大,解決林業企業職工的分流安置,落實相關政策是整個改革的核心。地區“兩會”提出,大興安嶺地區要在改革進程中全力創造政策、爭取政策,在做好“天保”工程、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等政策爭取的同時,深挖國家出臺的其他政策的內涵,尤其要抓住全面停伐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林業金融債務豁免、富餘人員安置等政策。因此,大興安嶺地區改革應以解決“錢從哪裡來,人向何處去”為前提,做好積極推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明晰財權事權劃分,推動公共資源市場化改革和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等項工作,確保改革穩中求進。
林區深化改革要最大化惠及民生。民生為先,發展為上,始終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林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和工作目標。在林區轉型這個特殊時期,關注民生顯得尤為重要,改革工作也要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把百姓能夠直接得實惠的改革擺在優先位置,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注重實效,取信於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各項改革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一切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快推進林區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民生投入,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福澤林區廣大群眾,讓他們生活得更加有尊嚴,更加有幸福感。
改革創新,永遠需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在當前林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我們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闖勁兒,把握好改革創新的導向、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建立充滿活力的新機制,促進林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