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今日關注]土豆變主糧 黑龍江大有可為
2015-02-05 11:21: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紅蕾 許俊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5日訊 (王紅蕾 記者許俊鵬) 近日,農業部發布消息,我國將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即讓土豆成為繼大米、小麥、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土豆變糧食,引來不少網友熱議。記者就此采訪了我省的農業專家,專家認為,我省作為糧食大省,發展馬鈴薯規模種植優勢很大,在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中,我省大有可為。

  發展規模種植龍江有優勢

  “我省西部風沙乾旱區和鹽鹼區降雨量偏少,不適合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但馬鈴薯在這裡卻可以很好的生長。”省農科院總農經師矯江認為,應利用氣候和土壤的特性,在我省西部地區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種植,爭取建成全國最大的種薯基地。“我省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淀粉的形成。”矯江說。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馬鈴薯崗位科學家盛萬民告訴記者,我省每年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平均單產達到每畝1.72噸,總產量為860萬噸。要想使馬鈴薯成為主糧,好的品種是必為可少的要素之一。每年我國可調運的種薯大約在300萬噸左右,黑龍江省至少要佔到1/6的份額。“數字的背後,說明黑龍江省有著強大的馬鈴薯品種作為支橕。”

  產業鏈條延伸尚存發展空間

  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而黑龍江省在馬鈴薯精深加工方面還屬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黑龍江省的馬鈴薯絕大多數都被用作鮮食、飼用和留種,加工成淀粉、粉絲、粉條、全粉、薯條、薯片等產品的僅佔極小一部分。省農科院總農藝師閆文義表示,“馬鈴薯加工多以初級加工為主,限於生產粗制淀粉,制作粉絲、粉條等,加工深度不夠,經濟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這表明,黑龍江省在馬鈴薯深加工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營養粉是馬鈴薯成為第四大主糧的關鍵要素。專家認為,應拓寬馬鈴薯精、深加工渠道,以主食化為切入點,豐富土豆的產品應用范圍,促進土豆加工多樣化,實現初級農產品銷售向加工食品轉變。並要發揮現有初加工優勢,重點加強精加工發展,研發生產出新型土豆主糧產品和營養保健食品。同時,要加快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生產模式,培育加工企業,拓寬馬鈴薯產業鏈條。

  破解發展瓶頸纔能走上坦途

  盛萬民認為,要將馬鈴薯加工成主食,還必須進一步解決其產品的即食性、方便性、保鮮性和營養安全等諸多問題。“小麥和水稻能夠成為主食,是因為其加工的便利性。”盛萬民說。“就比如大米,我們抓一把洗乾淨放在電飯鍋裡,只需要按下開關,一鍋香香噴噴的大米飯很快就能做好。現在需要科研人員研究的就是如何讓馬鈴薯也能如些便捷的被人們當成主糧食用。”

  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稻米加工崗位科學家、省農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盧淑雯告訴記者,該所正在嘗試開發可直接應用於百姓家庭自制蛋糕的馬鈴薯“預拌粉”,並通過生物技術、擠壓重組技術等手段改變馬鈴薯淀粉理化特性,拓寬產品研發的范圍。同時,省農科院植物脫毒苗木研究所也在馬鈴薯全粉及深加工產品上動起了腦筋。馬鈴薯酒和馬鈴薯冰淇淋就是他們最新的產品。

  據黑龍江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省農科院脫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長呂典秋介紹,馬鈴薯冰淇淋和市場上常見的冰淇淋不太一樣,其主要成份是具有豐富營養元素的紫色或紅色的馬鈴薯顆粒全粉,並搭配適量的奶粉和白糖,不需要加入任何食品添加劑和固化物,最終通過冰淇淋機加工成馬鈴薯冰淇淋。特別適合兒童和老人食用。“馬鈴薯冰淇淋由於原料天然,保證了產品綠色、健康、無公害”,呂典秋說。

  出臺政策促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發展

  目前,馬鈴薯“主糧化”這一提法還只是中國農科院、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指導委員會和中國種子協會一些專家的意見,並沒有上昇到國家層面。省農科院專家呼吁,要想真正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必須出臺相關的國家政策。

  “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不但需要有好的品種,同時也需要有一個相對完善的育種創新體系來保駕護航。”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經師矯江說。矯江建議,要使馬鈴薯主糧化,必須像對待玉米、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一樣重視馬鈴薯,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並盡快確立馬鈴薯的主糧地位、加大脫毒種薯扶持推廣力度;建立、健全馬鈴薯種薯的檢測和監管力度;改善貯藏及運輸配套設施,建立標准貯藏庫,減少貯藏損失。

  “同時,要以市場為主體,並對消費者進行適當的引導。”閆文義表示。如果土豆主糧化能夠推廣,也是食物多樣化的一種體現,但能否做成,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讓馬鈴薯成為人們離不開的主糧,不是主觀意志能決定的,最終取決於消費者習慣、接受程度、市場化運作等多重因素。只有讓老百姓吃得起、方便吃、願意吃,馬鈴薯纔能成為主糧。”閆文義說。

責任編輯:楊禹

【原創策劃】今日關注欄目列表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