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13日訊 (記者 印蕾) 2014年,我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總產量已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在眾人分享豐收喜悅之時,來自龍江的全國人大代表卻有著擔心和隱懮。

黑土地亟待拯救。資料圖片
近年來,我省黑土耕地黑土層變薄、有機質迅速下降的問題引起了代表們的關注。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代表們齊聲呼吁,保護東北黑土層亟待上昇國家戰略,改革與法治齊發力,實現耕地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省黑土地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現有黑土耕地173億畝,佔耕地面積的82.8%,佔全國黑土面積的6%。黑龍江之所以能由亙古荒原成為全國第一大糧倉,主要在於有寶貴的黑土耕地資源。資料顯示,隨著耕作年限的增加,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呈下降趨勢。據測定,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我省農村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8%,到2007年,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下降至36強,25年間年均下降0.086個百分點。
“化肥使用量的增長和使用效果的降低與黑土‘變瘦’形成了惡性循環”,來自農業種植生產一線的孫斌代表告訴記者,“土壤肥力變弱,為了多產糧食,得再多施化肥。這幾年,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農機具普及應用,導致土壤板結硬化程度加劇,耕層變薄,犁底層變厚、變硬、上移,耕地質量變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劇了水土流失。”
“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變硬了的黑土地讓在基層農業戰線工作了30多年的譚志娟代表非常懮慮,“寶貴的黑土地已經出現了土層變薄、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等問題,解決黑土地的退化問題,保護好黑土地已是迫在眉睫。”
“拿什麼拯救你,我們的黑土地?”成為會場內外,人大代表們爭相熱議的話題。
“向改革要動力”,董配永代表建議,應改革耕作制度,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農業生產技術。積極組織探索黑土區集約化大規模土地經營方式,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采用大馬力拖拉機和配套機械,集中經營,有機種植,提高作業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施用有機肥能夠培肥地力,加快提昇有機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起到用地養地的效果。通過秸稈直接還田,也可以改善耕地質量,增加有機質,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涵養土地,而且可以大大減少秸稈野外焚燒,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孫斌、蘇艷霞等代表呼吁,應實施有機肥補貼、秸稈還田補貼。此外,秸稈還田需要專用農業機械設備,應增加農機購置補貼額度。對農民購置秸稈還田機等機械進行敞口定額補貼,做到有購有補。
向改革要動力,以法治作保障。董配永代表建議,應完善法律法規建設,推動黑土耕地質量建設走向法治化軌道。建議國家盡快制定《全國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增強耕地質量建設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大力傳黑土地保護的法律、法規,增強全社會保護意識。
王穎代表建議,支持地方政府成立土壤保護專職管理部門。地方政府是耕地保護責任的主體,要支持其成立土壤保護專職管理部門,既有專職保護耕地職能,也賦予執法職能。同時,要將耕地保護列為各級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
“保護黑土層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上昇國家戰略,進行頂層設計,實現‘藏糧於地’的夢想”,馮燕代表呼吁,建議國家盡快制定黑土地保護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使用者保護黑土地資源的責任和義務,對破壞黑土地行為應依法、依規進行嚴懲。建立國家補償機制,加大黑土層保護資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