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省代表熱議新常態下深化教育改革立德樹人老話題
2015-03-15 09:05: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蔣國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15日訊 在新常態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驅動,實質是人纔驅動;培養德纔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鍵在教育。”

  然而,現實卻是另一番景象:家長急得心焦,學生備受煎熬,教師忙得無所適從,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飽受詬病……這讓所有人都“壓力山大”的背後,是經年積累的社會問題,是偏離的價值取向、“體面”就業的重壓和應試教育的巨大慣性。

  教育,這個由家而國的老話題,在2015年的春天,再次引起了我省代表的極大關注。

  跳出教育抓教育打破應試教育堅冰

  “現在素質教育難落實,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學習就是為了考試,怎麼能出創新人纔。”張亞英代表對如今有些中學教師缺乏責任心、課堂教學效果欠佳懮慮滿懷:“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卷入課外‘一對一’輔導,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家長苦不堪言。”

  “中小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正在扼殺孩子的人性、天性和個性,再不能讓應試教育的標准答案‘統一’孩子們的童趣、幻想和好奇心了。”羅濤代表如是說。

  王佐書代表一針見血:高考是初級指揮棒,就業是終級指揮棒。考大學和就業的壓力異化了基礎教育。

  “教育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傳播、引領先進文化和良好社會風尚。要有社會責任感,有擔當。”孫?代表有感而發。原來,某市政府為解決小學生下午放學較早,而許多家長因上班無法按時接孩子的困難,倡導學校開辦有償輔導看護班,卻遭遇了教師們“不掙這個錢”的強烈反對。

  代表們認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變化讓滯後的教育難以適應。在喧囂浮躁的社會裡,缺乏清醒而有擔當的精神力量。“應試教育的根源是功利主義,是教育價值觀發生了嚴重錯位。”在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很難獨善其身,往往被簡單地當作了投資和牟利的工具。

  “走出教育的怪圈,需要以更大的視角,在全社會建立起科學合理的人纔評價體系。”張亞英代表說,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跳出教育抓教育”,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各方齊心協力,纔能打破應試教育的堅冰,真正迎來素質教育的春天。

  追求有質量的公平立德樹人回本真

  “深化教育改革,不能只是‘兩會模式’和春天的話題。”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0多萬所,擁有2.6億名在校學生,也擁有對教育質量不絕於耳的爭議和批評。

  中小學讓孩子們成了“做題機器”,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即使受到大力扶持的職業教育仍地位低下,依然是學生和家長不情願的選擇……

  所有的批評和調侃,都指向四個字:教育質量。

  令人欣喜的是,從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到今年“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昇”,教育公平有了新的內涵。

  對此,劉東輝代表認為,人民對教育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要有學上,更要上好學。只有公平是不夠的,還要有質量,要讓更多的學校成為優質教育資源。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把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心智發展放在第一位,在全社會倡導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克服教育工具主義和過度功利化,真正做到“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

  按教育規律辦事 深化改革要下“笨功夫”

  新常態帶來人力資源的轉化與轉型,結構調整最大的動力是人,要在人纔技能轉型上著重發力。

  “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和老師。學校的一切工作和改革都要圍繞學生和老師去做,充分釋放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教育能力。”

  然而,一所高校的調研報告寫到:教師和學生對目前的教育教學現狀不滿意,甚至互相埋怨。學生批評教師上課效果還不如自己看書;教師說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風不好;部分教授的課堂分不清是在上課還是在作學術報告……

  對此,代表們認為,提昇高等教育質量要“去行政化”,按教育規律辦事。高等教育要對接國際公認的大學評價標准,老老實實在教學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上下“笨功夫”。

  “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昇教育質量。”

  然而從創辦之初就善於瞄准經濟社會需求的民辦高校也遇到了制約辦學質量提昇的瓶頸——資金和師資。

  “要大力支持、規范和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劉東輝代表說,“不能潑洗澡水時連同小孩也潑出去,避免民辦教育走進‘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管,一管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建議盡快修訂已施行12年的《民辦教育促進法》,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從立法角度鼓勵公民性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如今,不僅民辦高校頻遇發展難題,曾經無限風光的公辦高校也面臨人纔引進等體制機制障礙。王樹國代表說,以前是難招高端人纔,現在是我國每年“海歸”人員多了,高校卻受制於沒有編制。建議國家采取靈活措施,為發揮人纔作用創造政策環境,搭建事業舞臺。

  “教育不是管出來的,教學質量也不是有關部門評估出來的。再不能讓行政化管理、編制固化等問題制約教育發展活力,影響教育質量提昇了。”感同身受的陳述濤代表大聲疾呼。

  種種障礙橫亙在提高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的前方。不破除這些障礙,就無法實現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就無法為新常態的中國輸送千千萬萬的人纔。代表們建議,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瞄准經濟社會需求發展教育,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昇教育質量。“基礎教育要和高等院校改革聯動起來,在深化教育改革和立德樹人上下功夫,在精神培養和人格塑造上求實效,為創新驅動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優秀人纔。”

  3月的北京,春天的力量正集聚生發。記者耳邊不禁響起了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說過的一句話:學校應當給學生的不是“面包”,而是一把“獵槍”。

責任編輯:強銳

【專題】行進中國,深化改革進行時 2015全國兩會 東北網誠意巨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