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9日訊 按傳統方式,農民售糧,不是送到糧庫,就是賣給糧商。近一兩年,五常市的一些農民開網店,嘗試著在網上售糧,不僅賣得快,效益還不錯。

運往各地的大米。
網上月銷大米上萬斤
3月的龍江大地春雪覆蓋,多數農民還在貓冬。而在五常市龍鳳山鎮學田村、杜家鎮七一村等村屯,開網店的農民,從大年初七八就開始忙著接四面八方來的訂單,忙著裝米發貨……
13日,記者來到龍鳳山鎮學田村,在阿裡巴巴開網店的賈良武早已開始接單發貨了,一批貨剛剛發走。訂單不僅來自省內,還有香港、澳大利亞、日本等地的。一般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集中發一次貨。
同村的孫振宇和他兩個兒子也都在淘寶上開了網店賣米。13日,因電腦緣故,孫振宇的網店沒開。孫振宇一大早趕到大兒子的網店幫忙發貨。大兒子的網店從正月初九就開始發貨了。孫振宇說,網上售糧快,這幾天每天都能銷售出去400~500斤大米。年前,最多一天接到800~900個單子。“每月都有上萬斤的大米運往全國各地。”孫振宇笑著說。
而杜家鎮七一村陳洪力家更是一片忙碌:五六名工人正忙著封裝米、酸菜等,要發運的貨物摞起來有兩米高。店主陳洪力在電腦前正給訪客留言,不時有四五張的訂單連續地被打印出來。陳洪力告訴記者,因為訂單多,從大年初八就開始發貨了,每天有兩家快遞公司上、下午各來一趟取貨。
陳洪力每天早上6點多鍾起床,半夜一兩點纔睡,每天盯著電腦十多個小時,一天有9000多名訪客,瀏覽量有3萬多。從大年初七晚上到現在,每天訂單都在三四百個。由於訂單較多,僱了幾名農民,從早上七八點鍾裝米、封袋,一直得忙到下午兩三點鍾。
輕點鼠標農民鼓起腰包
農民成為網店店主,利用網店售糧,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售糧方式。這一變化,不僅使農民大開眼界,也使他們的腰包鼓起來。
開了兩三年網店的孫振宇,對網店帶來的便捷和效益頗有感觸:沒想到,一臺電腦,輕點鼠標,就能把自家產的糧食賣到全國各地,還能漂洋過海。不僅糧賣得快,賣糧的錢回來得也快,真是神奇。這幾年,孫振宇的訂單有國內也有國外,而且國外訂單還在增多。眼下,孫振宇每年銷售大米和雜糧都在20萬斤左右,每斤米的純收入在1.2元,一年下來,收入不菲。逢年過節,銷售量還會增大,高峰期月銷售達到四五萬斤。孫振宇說,米源不愁,一直能賣到8月份,然後預售,9月末、10月初新米就上市了,一年都能掙到錢。
4年前,賈良武嘗試著在網上銷售本地大米,起初效果並不好。經過一年多的摸索,銷售量漸漸上來了,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售出大米4萬多斤,效益可觀。
2012年10月,陳洪力在哈爾濱租房賣大米,順便在淘寶網上注冊了自己的網店。一個多月後,陳洪力意外發現,網店的銷售量差不多是實體店的兩倍。“我意識到網上賣大米會是未來發展趨勢,不久就回到五常開始專心在網上賣大米了。”
這兩年,陳洪力通過自己的網店,一年能售大米五六十萬斤,年純收入在200多萬元。去年他還蓋了新廠房,用來庫存大米、雜糧和磨米等。這幾年,陳洪力不僅賣掉了自己家種植的幾十畝稻米,村裡好多農戶家的稻米也從他的網上銷售出去了。這兩年,杜家鎮及周邊地區的年輕人到陳洪力家裡取經,陸續開店,雖然銷售量不如陳洪力,但收入也不錯。
網店舞“龍頭”雜糧也熱銷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省內如此售糧的網店並不少。這些依靠傳統方式售糧的農民們,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網店開得紅紅火火?
賈良武告訴記者,網上售米雖然要好於傳統的售米方式,但是必須提供質量好的米和服務。“不能缺斤短兩,信譽是靠一袋袋米建立起來的。”賈良武今年還要擴大綠色水稻的種植面積。
孫振宇說,他發現不少回頭客不但願意吃他們的大米,也願意吃本地的大豆、紅小豆等雜糧,去年網上訂購雜糧單子不少,根據這一趨勢,今年多種雜糧,和大米捆綁式銷售,效益該不錯。
為了贏得更多的客源,陳洪力一直堅持米價在每斤7.6元。“我把目標放到品質上,不盲目地搞價格戰。”每天晚上,陳洪力都看客戶評價到12點多,研究客戶心理,盡量讓客戶滿意。在與客戶打交道的時候,陳洪力發現一些南方客戶對本地產的豆角、茄子或者醃制的酸菜都比較感興趣。“今年種好水稻之外,還要多種一些綠色菜品,擴大網店的銷售品種。”
記者從五常市團委了解到,為了培養農民競爭意識,五常市團委定期組織青年農民開展電商方面的培訓,指導農民們如何種好水稻和經營好網店。參加培訓的農民受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