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4月14日訊 用免疫細胞治療癌癥,這一課題從一開始就被人們追捧。在免疫治療中,人類看到了真正徹底征服癌癥的希望。這是一個出現了很多年,但是近幾年纔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上的新型細胞療法。和其他免疫療法類似,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但是不同的是,這是一種細胞療法,而不是一種藥。全世界眾多頂尖科學家正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2014年美國科學家的CAR-T療法在免疫治療領域成果尤為突出,其全稱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被評為全球年度十大科技發現。
CAR-T抗癌分五步走
目前,對付癌癥的傳統手段不外乎手術、放療、化療三種。黑龍江省乾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張博士表示,放療和化療都會破壞或者消滅部分癌細胞,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會讓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而且在抑制、殺死癌細胞的時候,還會產生副作用,傷害人體的正常細胞和肌體功能。有些化療藥物還會引起過敏反應,藥物性發熱等問題,而放療對患者局部組織損傷較大。
化療的原理是使藥物進入血流經人體到達大多數組織,雖然腫瘤細胞受化療藥物影響較大,但人體一些正常細胞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化療的毒副反應讓人望而生畏,但許多患者不得不寄希望於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哪怕知道結果也許不盡如人意。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癌癥晚期病人把生命寄托於放化療,雖然可以延長生命數月,但卻需要承受極大的痛苦。而細胞免疫療法,其原理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對病人身體的傷害遠沒有放化療傳統手段那麼大,CAR-T療法一經推出,受到業界廣泛關注。據張博士介紹,CAR-T療法抑制和清除癌細胞簡單地說大體分5個步驟。
1、從癌癥病人身上分離免疫T細胞。
2、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給T細胞加入一個能識別腫瘤細胞,並且同時激活T細胞殺死腫瘤細胞的嵌合抗體,T細胞立刻變身為高大上的CAR-T細胞。它不再是一個普通的T細胞,它是一個帶著GPS導航,隨時准備找到癌細胞,並發動自殺性襲擊,與之同歸於盡的T細胞。
3、體外培養,大量擴增CAR-T細胞,一般一個病人需要幾十億,乃至上百億個CAR-T細胞(體型越大,需要細胞越多)。
4、把擴增好的CAR-T細胞輸回病人體內。
5、嚴密監護病人,尤其是控制前幾天身體的劇烈反應。
CAR-T療法成癌細胞的克星
張博士說, CAR-T療法被人們稱為死神的敵人,而令整個醫療界為之驚嘆。美國科學家表示,最早接受CAR-T治療的人是30位白血病病人,他們不是普通的白血病病人,他們經歷了各種治療方法,包括化療、靶向治療等,其中15位甚至進行了骨髓移植,但是都失敗了。
以往開發抗癌藥物,包括最新的靶向藥物,目標都是“延長病人壽命”,“增加病人生活質量”。描述抗癌藥物有效性的指標是“1年存活率”、“5年存活率”等。比如抗癌藥第二次革命的領軍代表格列維克(Gleevec),它讓BCL-ABL突變基因慢性白血病病人“5年存活率”從30%一躍達到了89%,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和進步。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到,這不是說89%的病人被治好了,只是說89%的病人活了5年以上。5年中,這89%的病人不少還能檢測到癌細胞,只是被控制住了沒有爆發。那麼,采用CAR-T療法後,這30人的治療結果如何呢?可以說,他們的治療結果震驚世界:27位病人的癌細胞在治療後完全消失。20位病人在半年以後復查,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癌細胞。最初接受治療的一個小女孩Emily Whitehead,兩年後復查體內仍然沒有任何癌細胞。
唯一的風險已被控制
CAR-T臨床纔兩年多的時間,雖然它的早期成功是無可置疑的,但它是不是能治愈癌癥,科學家們認為應該耐心等待,並繼續改良這個技術。
張博士說,科學家們從不曾否認CAR-T的不完美性。病人接受CAR-T療法是有一定臨床風險的,那就是細胞因子風暴,也叫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它產生的原因是T細胞在殺死其他細胞,比如細菌病毒的時候會釋放很多蛋白,叫細胞因子,它們的作用是激活更多的免疫細胞來一起對抗這些病原體,這種正反饋機制保證了對病原體的快速清除。這在臨床上就是炎癥反應,平時扁桃體發炎就和這個有關。由於CAR-T殺癌細胞實在是太快太有效了,於是瞬間在局部產生超大量的細胞因子,引起驚人的免疫反應,這就是細胞因子風暴。臨床表現就是病人超高燒不退,如果不控制好,患者就會有風險。這就是為什麼說CAR-T的最後一步是嚴密監護病人,這其實非常關鍵的。
由於沒有准備,早期接受CAR-T治療的幾個病人都曾經高燒到昏迷不醒,幸好後來使用抗炎藥物都控制住了,如果當時有病人發生不幸,可能CAR-T就要拖後好多年。當然現在臨床經驗已經豐富很多,對細胞因子風暴有了提前准備,它帶來的風險也漸漸被控制住。世界各國科學家都紛紛看到了免疫治療的巨大機遇,加入到這場癌癥的攻堅之戰中。科學家們認為,免疫療法是抗癌研究的顛覆性突破,CAR-T細胞療法也被當成最有望治愈癌癥的療法。采用這種免疫治療技術的課題都在快速研究中,科學家們正期望用自己的努力攻克癌癥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