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6日訊 (記者 印蕾 白林鶴 包海多 付巍) “工段上作業的工友們注意,有幾輛大型車輛通行,作業時多避讓,注意安全。”工長王鴻海通過對講機叮囑工友喊話。
夜晚忙碌的中俄聯運貨場。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工人結束工作爬上車頂邊沿。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工人清理車廂底部的鐵礦粉。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工作中的工人都會帶上防塵口罩。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4月15日晚,6列裝載著鐵礦粉的俄羅斯重車先後在綏芬河站北場集結,站場作業區機器轟鳴,六組起重機的照明設備將作業區照亮,工人們開始換裝工作。
由於中俄雙方鐵軌寬度不同,換裝工人的任務,就是將俄方火車內的裝載物換裝到中方列車上。
換裝工人朱光明告訴記者,這裡平均每天換裝鐵礦粉、煤炭等100餘車。80%的工作量需要的是龍門吊這樣的重型機械。准確無誤地控制好抓斗,抓滿鐵礦粉後,轉移到中方的空車中,這樣的動作不斷反復,等到只剩下車底的鐵礦粉時,便需要工人清理車底。
換裝班組一般由五六個人組成。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貨場不時揚起灰塵。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現場指揮員和龍門吊司機配合操縱抓斗。東北網記者 白林鶴 攝
機械化換裝場處於風口位置,溫度低,風力也大,將塵土卷起。工人們的臉上已看不出皮膚本色,早已被鐵礦粉“熏黑”。一位工人調侃記者道:“一個晚上下來,我們臉上只能看到牙了。”
工長秦萬波告訴記者,為確保完成貨品裝卸,工段工人幾乎無休息作業。近年來,綏芬河站的貨運量逐年增加,一個工段的工人也從十年前3—4人,增加到現在13、4人。
工人人數增加的背後,是綏芬河站貨運量的大幅增長。作為我省唯一的對俄鐵路口岸,綏芬河鐵路口岸是連接俄、日、韓走向亞太地區的陸海聯運大通道。牡綏鐵路承擔著我省75%口岸過關運量,為國家輸送了大量能源和物資,推進了沿邊開放戰略昇級。近5年來,綏芬河累計進出口3858.2萬噸。今年一季度,綏芬河進出口運量完成234萬噸,同比增長8%。按照俄方預報,進口運量高位運行還將持續。
“今年底,牡綏二線竣工後,規劃運力客車40對/日,設計時速200km/h,換裝能力將進一步提高,貨運能力將由目前1300萬噸/年提昇到3000萬噸/年。”秦萬波告訴記者。
夜幕降臨,換裝線依然繁忙,作業區裡車來車往,秦萬波的對講機不時傳來喊話,見證百年口岸活力,牽起絲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