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玉潔和大兒子分享書裡的精彩內容(圖片由楊玉潔提供)

楊玉潔夫婦和小兒子正在討論書裡的內容(圖片由楊玉潔提供)
生活報5月4日訊 藏書量兩千多本,一多半是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邏輯學書籍,其他的除了詩詞賞鑒,還有少量的名著、人物傳記、歷史、經濟學書籍。當66歲的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玉潔,娓娓道來她祖輩、父輩、自己和老伴以及兩個兒子一家四代的讀書故事時,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書香之家"。受父輩影響,她從小熱愛閱讀,經常和老伴一起寫詩;從"馬桶閱讀"開始,她把兩個兒子培養成博士和碩士。這個"書香之家"收藏的不只是書籍,還有那一代代傳下來的閱讀習慣。
楊玉潔一家曾是哈爾濱“學習型家庭”獲得者,在這個家裡“悅讀”早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66歲的她,在和老伴共同生活的40年裡,與書為伴,共同分享著書籍帶給他們的“說不完的話題”。兩個愛書的人,還潛移默化,培養兩個兒子也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他們說,要讓這樣的習慣一代代傳下去。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書香之家”,聽他們講述一家四代的讀書故事。
【人物檔案】
楊玉潔: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喜歡閱讀哲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書籍,尤其是一些勵志人物故事類書籍。
趙仁忠(楊玉潔的丈夫):退休前在外貿系統工作,喜歡詩詞賞析類書籍,喜愛寫詩。
趙岩(楊玉潔的大兒子):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在讀博士,喜歡社會科學類書籍。
趙楊(楊玉潔的小兒子):閱讀書目比較廣泛,歷史名著、人物傳記、職場小說等都有涉獵。
A、全家都是燈影下的讀書人
書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它讓我的世界更豐富、更充實、更圓滿而讓我感到快樂。——楊玉潔
走進楊玉潔的家,有兩樣東西最吸引人,一個是大書架,裡外兩層擺滿了書。另一個是家裡的臺燈,可以用“超多”來形容,除了廚房、衛生間,屋屋都有臺燈。
“我爺爺曾是俄語翻譯,小時候總是看到他在書桌前翻書,他那又窄又高的書架我記憶特別深。而我的父親,則是靠在床頭看書,就像我和老伴現在這樣。”楊玉潔說,童年時,“每到‘六一’或者生日,父親就會送我書作為禮物”。父親的引導讓楊玉潔愛上了閱讀,“知青上山下鄉,別人都是買生活用品,我卻買了一大堆書帶走。”
後來,楊玉潔結婚生子,有了兩個兒子。兒子們長大了、工作了、獨立生活了,也延續了祖輩、父輩的閱讀習慣,在家裡的床頭上、書桌上也都有臺燈的身影……
現在楊玉潔和老伴退休了,但都被返聘回了單位。“我現在要給本科生上課,還是學校的督導。”楊玉潔說,
這些都佔了很多時間,只有晚上睡前能躺在床上,靠著床頭,打開一盞小小的床頭燈,有滋有味地閱讀……這樣的生活,讓她和老伴覺得豐富而充實。
B、馬桶上的“悅讀”記憶
書是我們永遠的朋友,它給我們帶來歡樂和幸福,伴隨著我們每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趙仁忠
楊玉潔家的衛生間裡,他和老伴安置了一個小書架,放上一些短小閱讀內容的書籍,專供那個“特殊時段”閱讀。
“我的父親也愛看書,年輕時通過考試拿到了蒸汽機車駕駛證,成了一名火車駕駛員。這讓我從小就明白知識能改變命運。”楊玉潔的老伴趙仁忠說,自從兩個兒子出生後,他和愛人就非常注重對兩個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現在兩個孩子,一個是大學老師、在讀博士,一個碩士畢業、在北京的央企工作。而他們的閱讀啟蒙,則是從上便盆開始的。
“孩子們很小時,我家住的是筒子樓。他們上廁所不方便,我們就在走廊裡放一個便盆,讓孩子們坐在上面大便。那時,我和愛人在他們的便盆前放一個小板凳,小板凳上面放上《娃娃畫報》。孩子們上學後,隨著他們識字量的增加,小板凳上的畫冊換成了小人書、科普讀物、中外名著……”趙仁忠說,這個習慣對兩個兒子的人生有很大影響,大兒子上大學時學的是理科自動化專業,考研時卻轉成了社會學專業,能“順利轉型”和從小讀書打下的好底子密不可分。
C、四口人的以書會“友”
一本好書,不僅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示燈,能給人以啟迪和感悟。——趙岩
在大兒子趙岩看來,書讓父母的生活多了很多“說不完的話題”,也讓他和弟弟趙楊之間永遠有可聊、可回憶的內容。
“小時候,為了省錢買全《哈爾羅傑歷險記》一套14本書,我
和弟弟一根冰棍分著吃。”趙岩說,現在他和弟弟即使異地生活,也經常互相推薦一些好書。
趙岩說,在父親讀詩寫詩的影響下,母親也經常會作上一首小詩,讓父親改一改,交流一下,這些都讓他們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雖然趙岩和母親愛讀哲學、父親愛文學、弟弟愛讀雜書,但正是因此,他們對同一個問題常常有不同的視角。“讀書讓我們在家庭爭論中取長補短、激發靈感。”趙岩說,一家四口的討論聲常常充滿了整個房間,“那是幸福的味道”。
現在,趙岩加入了學校院系組織的讀書會,和大家一起討論讀書心得。他說,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書裡看到別人、找到自己,看故事解讀社會。只有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纔能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