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訊 進入高考備戰最後一個月,學生的壓力日漸加大。在“重壓”之下,一些學生出現了失眠、想哭、煩躁、厭學、恐懼等現象。
“最近,這種‘高考病’逐漸發作,就診量開始增多。”5月8日,市心理保健調適中心青少年單元主任任凱提醒高考生,越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越要調整自己的情緒,輕松備考。
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想上學了
劉麗(化名)正在備戰高考,而且成績不錯,考入一表院校應該沒問題。
“最近不知怎麼了,這孩子總是情緒不好,動不動就發火。”劉麗的媽媽和任凱訴說著,“你和她說不上兩句話,她就急了,而且這幾天還說不想上學了。”“一句不想上了”讓劉媽媽徹底蒙了。
據劉媽媽介紹,劉麗從小就特別懂事,而且也很出色,無論什麼事情,她都會做得很好,從來不讓爸爸媽媽操心,但就是太要強。有時家裡客人走後,劉麗會跑過來問媽媽:“我表現可以嗎,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上學後,劉麗更是自覺,學習從來不用大人費心。但不知最近是怎麼了,她說害怕考不好,天天總想著怎麼能再提高成績,怎麼能更進一步,結果導致看到書本就煩,進了教室就鬧心,最終產生了輟學的想法。
上課下課不停學成績還下降了
小鑫(化名)也是眾多考生中的一員,她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在班級是前幾名,但最近不知怎麼了,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名次差點要倒著數了。
看著如此大的逆轉,老師、父母都糊涂了,他們也找不出問題所在。
小鑫媽媽說:“孩子特認真,老師說她不僅上課認真聽,下課也不出去玩,一直坐在座位上學習;每天到家也是,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所有時間都不浪費,用在學習上。”
小鑫說,她就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所以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沒想到成績反倒下降了。
現在,爸媽都不敢在孩子面前提“考試”這個詞,因為小鑫一聽到有人說考試,就會感到恐慌。
家長還比孩子緊張抑郁了
面對高考,緊張的不僅是考生,家長們就像看足球比賽的球迷,看球的比踢球的更累、更緊張。
一般來說,凡出現“高考病”的孩子,父母肯定也或多或少有心理問題。
張娜是一位高三學生的媽媽,最近就抑郁了。她說,每天都想著怎麼幫助孩子減輕壓力、提高成績,但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有時還幫了倒忙。
任凱說,很多時候,往往是家長首先承受不了壓力了,到成人門診找心理醫生後,纔帶著孩子來看青少年門診的。
不刻意關注不改變習慣
張娜說,她甚至有過辭職在家陪孩子高考的想法。對此,任凱堅決地告訴她:“不行。”
因為如果張娜這麼做了,會無形中給孩子增加壓力,反倒會讓孩子負重難行,影響學習。
任凱說,越是在關鍵的時候,越要放松。首先父母要放松,給孩子做好榜樣,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平時怎麼樣,現在還要怎麼樣。有的家長在家都不敢吱聲,走路躡手躡腳,生怕打擾孩子,這都是不對的。任凱說,首先,不要刻意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休息的時候多和其聊聊學習以外的話題。不要把所有關注點都集中在學習上,要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其有放松喘息的時間。
其次,不要改變作息習慣,該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飯,該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只有休息好了,孩子纔有更充沛的精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