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林甸農民辦起村史館 老物件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2015-05-10 09:22:50 來源:大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0日訊 林甸縣花園鎮,有個火箭村。小村不大,卻有自己的村史館。村史館裡的展品,都是村民們用過的老物件。年代久遠的,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村裡都是山東人

  火箭村,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村民,都是從山東蓬萊遷到這兒的。現在,全村有130多戶人家。這些山東人的後代,抱團。幾十年來,關系處得嘎嘎鐵,村民就像親兄弟。火箭村,有個村民,名叫呂喜芝。今年57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火箭村人。

  雖說生在東北,可他說話,仍是滿嘴的山東腔。從小受父輩影響,身邊又都是山東人,所以,這山東口音,跟了他一輩子。而且,呂喜芝這人,念舊。小時候,父輩總跟他講老家的山和水。作為山東人的後代,他一直對故鄉充滿了向往。四十多歲時,他第一次去了山東。齊魯大地的風光,深深印在了他的腦子裡。回來後,對於老家山東,他更是多了一份鄉愁。

  平時生活在小村裡,他經常走東家、串西家。一是因為村民感情好,到誰家都像到了親戚家。二是因為都是山東人,大伙總會嘮些老家的事。走動多了,呂喜芝發現個事。村民家裡,幾乎都有當年從山東帶來的老物件。上世紀50年代,大伙遷徙時,背來了不少東西。這些東西,大到桌椅板凳,小到罐碗瓢盆,應有盡有。

  不過,現在條件好了,這些老物件,都沒了用武之地。但是,呂喜芝覺得,那畢竟都是從山東拿來的啊,始終扔在倉房裡,大伙不當回事,早晚得處理了。這個山東漢子一想到這兒,有點兒心疼。他琢磨來琢磨去,想出來一個法子。他想把這些山東老物件,集中起來,整個專門的房間,好好收藏,好好保管。

  村民貢獻老物件

  當時,呂喜芝的想法,挺簡單。他就是想把老物件留下,讓大伙有個念想。於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民們。沒想到,大家都非常支持。那陣子,正趕上農忙。可是,火箭村的村民,卻有點兒沒正事。每天,不著急下地乾活,而是翻箱倒櫃找東西。

  只要是從山東帶來的,大伙都翻騰了出來。尋找老物件,成了村民寄托鄉思的一種表達。很快,找出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村民張秀蘭,已經年近八十了。知道呂喜芝的想法後,老太太挺激動。她從自己家,找出了一個箱子。這個箱子,是當年來東北時,從山東背來的。說起這箱子,那可有歷史了。原來,這是張秀蘭的奶奶當年的嫁妝。算起來,這箱子,至少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算不上古董,談不上傳家寶,但絕對有紀念意義。

  可是,張秀蘭一點兒沒捨不得。她把箱子拿給呂喜芝說:“這箱子放我家容易糟踐了,你就好好保管吧。”除了這箱子,張秀蘭還獻出一個水瓢。這水瓢,滿身都是縫補的痕跡。細算起來,水瓢至少有150年的歷史。當年在山東時,這水瓢用來盛水。搬遷東北後,水瓢奔波千裡,也跟著來了。可是,年頭太多,用得太久,水瓢質量越來越差。斷裂次數多了,縫隙太大,再也裝不了水了。張秀蘭,仍是捨不得扔,畢竟是老家的東西。後來,乾脆盛米面用了。

  這回,張秀蘭讓水瓢,徹底下崗了。畢竟,由呂喜芝經管著,她放心。大伙尋找老物件的熱情,越來越高。犁杖、櫃子、大錢、手表、盆子、鏡子、收音機、縫紉機……只要是從山東帶來的,不管值不值錢,大伙都找出來了。最後,翻騰出的老物件,竟然有200多件。年頭最久遠的,是一把太師椅。這太師椅,是一戶村民家的寶貝。歷史,有三四百年了。分量最重的老物件,是一架縫紉機。當年,為了把縫紉機折騰到東北,山東人可是沒少費力氣。這回,闖關東的山東老物件,終於又聚在了一起。

  小村傳承老故事

  寶貝收集起來,呂喜芝更忙了。他在自己家,專門收拾出了一間屋子。然後,把這些老物件,一點點安置到了屋子裡。本來,是凌亂放著的,呂喜芝總覺得不是個事。每天忙完農活,他就往這屋子裡一鑽。然後,一點點琢磨,一點點歸類。小物件,他掛到了牆上。大物件,他分類放置。每天,他都得整個乾淨的軟布,把所有寶貝擦一遍。

  山東老家的東西,他格外珍重。很快,這間屋子,越來越有樣。村民來他家溜達,都願意到這屋裡瞅瞅。屋裡有老寶貝,還有人來參觀。有村民說:“你這屋,不就是個博物館嗎?”這話,又給了呂喜芝啟發。他買來了射燈,讓老物件們展示在了燈光下。不過,呂喜芝並不覺得,這是博物館。說它是村史館,更恰當一些。因為,老物件記錄了山東人遷徙至此的歷史。現在,村裡的小孩,總到這屋裡來玩。呂喜芝總是一遍遍跟他們講每一件東西的來歷,還有背後的故事。呂喜芝說,不能讓村上的孩子忘了他們的老家——山東。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