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師大夜市"三國爭霸" 攤主居民管理部門混戰20年
2015-06-09 11:22:26 來源:新晚報  作者:張磊 王辛娜 劉達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牛一斗”烤羊排攤位吸引很多吃貨駐足。

  新晚報6月9日訊 師大夜市太火了。如今,要想不排隊而吃到那幾家最著名的小吃,你必須在下大雨時去。即便這樣,也要抓緊買、抓緊吃,但凡雨勢稍減,人馬上就湧上來了。

  上一次大雨時,記者來到這裡采訪,剛下車就見到一位環衛工人在打著傘掃街。盡管來往車輛的鳴笛和尾氣依然為食客詬病,但掃街這一幕已經展現了師大夜市的改變。

  這個有著20年歷史的“野生市場”,不是一天變成知名美食街。它曾經油污滿地、烏煙瘴氣,讓附近的居民難以忍受;攤主們深諳“游擊戰”精髓,打也打不掉,管也管不了,讓管理部門頭疼不已;甚至連攤主自己都受夠了因搶地盤而發生的永無休止的爭吵。那時,與這個市場有關的所有人,都迫切盼望著發生改變。

  曾經油污遍地,走道粘腳

  師大夜市的故事,要從20年前講起,在它剛剛萌芽的時候,其實還挺受附近居民歡迎的。“這個地方原來叫沙曼屯,流動人口比較多,還挨著學校,一直都有擺攤的傳統”,在文興街住了將近30年的孫正武說,剛開始的時候,就很少的幾個攤,賣點指甲刀、鞋墊啥的,也有賣小吃的,“說實話還挺好的,買點什麼挺方便”。

  周邊居民有需求,在此擺攤的也就越來越多,“劉家魷魚”的劉大姐從1999年開始在這出攤,她清楚地記得,“當時這條街上,幾乎每天都有新出的攤,有時候一天好幾個”。

  可是地方就那麼大,出攤的人越來越多,人行道上擺不下了,就只能擠到馬路上來。到2008年,“牛一斗”烤羊排杜冰雪來出攤的時候,攤位已經是裡三層外三層,別說過車,連行人走路都困難。“那時候環境就已經很差了,滿地的油,走道都粘腳,垃圾隨便扔,燒烤都是用炭的,煙特別大”,杜冰雪說。

  攤位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差,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杜冰雪當時和妻子、父母、弟弟,還有兩歲半的孩子擠在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裡,“一天只能賺一百來塊錢,也就夠我們一家吃飯租房子的,一點都攢不下”。2010年,無奈的杜冰雪只能把攤位交給弟弟,自己帶著妻子去江北師大附近謀生。

  打!打!打!

  杜冰雪走的還算是時候,之後更亂了。居民、攤主、管理部門三方進入了無休止的混戰。

  主要矛盾自然發生在居民和攤主之間。攤販們為購物帶來方便,但也把生活環境禍禍得不像樣子。“垃圾遍地,烏煙瘴氣。大夏天的,不開窗熱,開了窗還受不了煙味。一整整到十一二點,根本沒法睡覺。”本來挺喜歡這個小市場的孫正武也開始討厭它了。

  然而居民可使用的戰斗手段有限,除了扯脖子罵幾句髒話解氣,也沒什麼其他有效辦法。總不能抄家伙出去乾吧,只能給各種熱線打電話,環保、城管、市長熱線,都恨不得打“110”報警了,而這也引發了攤主和管理部門之間的“戰爭”。

  附近居民的不滿攤主們可以不管,管理部門他們可惹不起,怎麼辦?“跑唄,來檢查了就推車收攤”,付洪海回憶說。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和興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郭福海現在回想起來還一直搖頭,“人家也不跟你發生正面衝突,你來了,人家就走,你走了,他們再來。趕上全市檢查的時候,得派人在那盯到晚上十二點。不這樣不行,你十點走,還有人出攤。”

  低效的管理自然引起居民對管理部門的不滿,時不時有人跑到街道辦去罵一通,問他們“乾什麼吃的”。

  三方勢力打得不可開交不說,攤主之間還有內部矛盾。付洪海2012年來到文興街出攤做肉夾饃,當時好地方幾乎被佔滿了,想要出攤怎麼辦呢?得從那些老攤主手裡租,“一個賣涼皮的,乾了很久,手裡有很多攤位,他給我一個兩米寬的地方,我每個月給他交600塊錢。”

  不想交錢咋辦呢?那就只有吵,“哎,你怎麼佔我地方呢?”“寫你名了?這條街你家開的?”這樣的對話可以無限循環下去,而相同的劇情每天都在重復上演,付洪海之所以選擇老老實實交錢,也就是想避免這種無意義的爭吵,“一共就能賣那麼幾個小時貨,還不夠打仗的”。

  成立正規夜市,秩序好起來

  與這個市場有關的所有人都厭倦了這無休止的戰爭。

  這是一個注定打不掉的市場,夜市上的東西便宜實惠,周邊居民和師大學生的需求擺在那裡;300多個攤位背後是300多個家庭,他們需要這裡的收入維持或改善生活。攤主和居民,他們互相需要又互相厭惡,這樣相愛相殺的戲碼,也真是虐心。

  2013年,和興路街道辦事處正式接手管理,成立正規夜市。第一步是劃分區域,“原來攤位聚成一堆,道都堵死了,先得把這些攤位挪到人行道上去,然後按小吃、圖書、飾品劃分大塊,每個攤位固定位置”,郭福海說。

  道路空出來了,接下來是保證衛生和安全,整條街上設置50多個大垃圾桶,配13名保潔和10名管理人員。每個攤主還自備小垃圾桶,垃圾及時收集。還自備橡膠地墊,保證地面清潔。安全當然更重要,攤主要辦健康證,以保證食品安全。每個攤位還配滅火器,以保證生產安全。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嚴禁使用木炭燒烤,全部改為煤氣爐,管理部門定期對煤氣罐進行檢查。

  攤主不用再跟管理部門打游擊了,是件好事,但這麼多規矩,一時還真難接受。就連按時出市收市都難。“前半年,執法局每天派人來,慢慢大家就習慣了,秩序越來越好。”郭福海說。

  下一個20年,會是什麼樣?

  環境好了,來的人也多了起來,每天各種奔馳、路虎往這條小街裡開。生意越來越好,杜冰雪的弟弟趕緊讓大哥從江北回來。就這樣,離開了4年後,杜冰雪又回到文興街師大夜市。

  現在,杜冰雪每周都有一天和其他攤主跟著市場保潔人員一起衝洗街路,雖然這是額外的工作,但杜冰雪覺得這活兒乾得值,“大家都盼著這市場好,乾這點活算啥呀”。杜冰雪說他對文興街有感情,因為這裡改變了他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他是真心希望這裡越來越好。

  攤主們的自覺不僅體現在環境衛生的保護上,還體現在食品安全的維護上,“他家東西乾不乾淨,你看他自己吃不吃就知道了。你們隨時來看,哪有自己不吃的?我們擺攤成本低,就是用最好的材料,也一樣掙錢。生意這麼好,我們用得著用不好的肉嗎?”付洪海一邊吃著自己的烤羊排一邊說,旁邊還放著吃了一半的隔壁家的烤冷面。

  環境和秩序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也不代表一點問題沒有,比如噪聲擾民、人車混行也著實讓人頭疼。“是否改成步行街,不是我們能說了算。周邊沒什麼景點,附近居民的出行方便也要考慮。”郭福海坦言,現在只能是盡量做到減少對附近居民的影響。

  師大夜市的下一個20年會是什麼樣?我們不清楚,就像20年前,孫正武想不到會有人開著豪車來這裡吃東西一樣。作為一種獨特的夜間生活形態,夜市有著其不可替代性,怎樣纔能做到既滿足市民需求,又減少對市民的影響,可能需要我們共同的智慧。

  烤冷面攤位也聚集了不少食客。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