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地區,眼下春季播種的玉米已經出苗,然而,黑龍江省依蘭縣的部分農民卻反映,他們春季購買的一個名叫中東玉1號的玉米種子,目前生長形勢很不樂觀。
看著地裡稀疏、低矮的玉米苗,黑龍江省依蘭縣沿江屯農民王國斌這些日子一直焦慮不安。因為地裡的玉米是5月28號纔種上的,比正常時節晚了接近1個月。
王國斌告訴記者,這20畝地之所以要補種,就是因為之前他播種的中東玉1號玉米種子出現了問題,出芽率也就是百分之五六十。
和王國斌相似,依蘭縣愚公鄉新宏村杜天和家的30畝玉米,種下中東玉1號種子後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據杜天和說,新宏村有40多戶種下中東玉1號玉米的村民都出現了出苗率低的問題,導致上千畝玉米不得不重新補種,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周圍附近的幾個村子也都出現了相似的問題,據當地農業部門粗略統計,同批售出的種子在30萬斤左右,初步估計影響農地范圍達10多萬畝。
農民尋找經銷商及主管部門維權無果
當地農民告訴記者,他們都是第一次購買中東玉1號的玉米種子。發現種子有問題後,他們就積極行動起來找經銷商進行維權。
農民們告訴記者,之所以會選擇這個品種,是因為今年的3月20號,一個名叫馬青會的經銷商把他們請到隔壁宏克力鎮三義村,在一個賣種子的農戶家被成功推銷。
發現種子質量有問題後,農民們也一直想找銷售商協商解決,結果電話打過去,經銷商的態度就變得不理不睬。
面對銷售商不理不睬的態度,江灣鎮沿江屯村民王雙和蘇學國決定到市場監管局舉報以尋求幫助。但是兩人在市場監管局大廳裡打了半個多小時的電話,也沒有見到相關負責人。
檢測部門出具兩份截然不同的檢測報告
在農民自發向種子經銷商和當地的市場監管局溝通投訴無果後,他們又找到了依蘭縣農資行業商會尋求幫助,經過當地農資商會的公開舉報後,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終於出面將事件中的種子——中東玉一號送檢,而最終出具的檢測報告卻有兩份,一份顯示該種子質量沒有問題是真種子,而另一份則顯示種子是被套包的種子,一真一假兩份截然相反的報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到王雙家,對80斤中東玉1號玉米種子封存取樣,並將樣品送到哈爾濱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送檢的中東玉1號包裝袋裡的玉米種子並非中東玉1號,而是先玉696。
然而,結論公布的第二天,哈爾濱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又出具一份檢測報告,中東玉1號包裝袋裡的種子就是中東玉1號,質量沒有問題。前後僅相差了10幾個小時,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居然出具了2份截然不同的鑒定結果,而這次的抽檢樣品的來源也一直是個謎。
黑龍江省依蘭縣農資商會會長劉棧軍說:“我們不相信他化驗的結果。因為他們要拿,還應該到這個沿江村王雙家,市場監管局封了的這個品種,到他家再抽這個樣,去化驗去,我們認可。結果他不在這裡拿,我們商會也不知道,農民也不知道。”
從檢驗報告可以看到,第二次送檢單位還是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樣品送達時間與第一次從農戶王雙家取樣僅相隔了一天。依蘭縣市場監管局執法隊馮亞軍告訴記者,之所以要再次抽檢,是中東玉1號依蘭經銷商的強烈要求。
負責第二次取樣的縣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張強告訴記者,當時之所以沒有到王雙家取樣,是因為他家裡沒有人,他們臨時到江灣鎮大五家村村民盧貴祥家抽取了樣品,當時有中東玉1號種子的經銷商張曉虹等人陪同。
針對兩次截然相反的檢測結論,依蘭縣市場監管局曾致函質檢中心,要求對兩份檢驗報告結論予以說明。黑龍江省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海波說:“它也答復我們,說兩次鑒定結論都有效。”
再次檢驗:種子確實被掉包且以陳充新
對於檢測部門開具的兩份結果截然不同的檢測報告,當地的農戶自然是不能接受,為了徹底弄清真相,他們又再次和依蘭縣有關部門聯合尋求新的解決辦法。
難以接受檢測結論的農民聯合依蘭縣農資商會再次請求縣農業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封存在江灣鎮沿江屯村民王雙家中的中東玉1號玉米種子再次取樣,分別送往北京玉米種子檢測中心、河南省伊斯特種子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委托他們進行玉米品種真實性鑒定。兩家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一致,山西強盛種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包裝袋為中東玉1號的玉米種子,就是先玉696。
黑龍江省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海波說:“按照種子法的規定,要是以此種子冒充彼種子,那麼可以定性為涉嫌經營假種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46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假劣種子。下列種子為假種子:
(一)以非種子冒充種子或者以此種品種種子冒充他種品種種子的;
(二)種子種類、品種、產地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的。
涉嫌套包造假的中東玉1號在依蘭縣的江灣鎮、宏克力鎮、愚公鄉等地公開大量銷售,種子管理部門為什麼沒有發現呢?
賣了十幾年種子的農資商會會長劉棧軍告訴記者,僅從包裝來看中東玉1號玉米種子就有很多破綻,從事種子銷售管理的專業人士不應該分辨不出來。
劉棧軍介紹,給種子包衣可以預防病蟲害和細菌的侵襲,提高種苗的存活率,成本較高,而不包衣的種子則相反。據了解,先玉696的成本價格比較低,一斤大約在6塊到7塊之間。而中東玉1號一斤是17.5元,利潤點非常高。
據了解,先玉696產自甘肅敦煌先鋒種業,中東玉1號則是山西強盛種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吉林省扶餘縣巨豐公司代理了中東玉1號在東北市場的銷售業務。兩個種子都經過了黑龍江省的審定,都可以在市場上合法銷售,讓人不解的是,即使用先玉696冒充中東玉1號,它也是經過審定的種子,不至於僅有一半的出芽率。
為了弄清楚到底有多少假種子被銷售出去了,記者幾經周折終於聯系到了中東玉1號種子經銷處當事人的代表。種子銷售公司代表張曉虹說:“當事人現在有病,她說不清,我也找不到。”
黑龍江省依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隊馮亞軍說:“因為當事人不配合,我們要求她提供進貨發票,還有銷售臺賬,她們至今沒提供。”
山西強盛公司提供的發貨單顯示,僅2014年12月8日,從山西太原發往吉林扶餘的中東玉1號玉米種子有40噸,8萬斤。究竟有多少假種子被農民種到了地裡,至今還是一團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