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黑龍江絕對是你避暑的最佳去處,可是拋開森林、湖泊、沙灘、山洞等避暑地外,如果在城市裡避暑去哪好呢?那就去小縣級市吧,小縣級市相比大城市,它們多了一份安靜,多了一份和諧,更加多了一份愜意的清涼。

綏芬河城市景觀
綏芬河
綏芬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唐稱“率賓水”,金稱“蘇濱水”、“恤品水”,明稱“速頻江”、“恤品河”,清代始稱“綏芬河”。
綏芬河市地理位置優越,山清水秀,冬季有迷人的冰雪風光,夏季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歷史遺跡和歐式建築、仿古建築又給綏芬河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滑雪場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滑雪場,位於綏芬河市區以西10公裡,301國道18公裡處。距牡丹江市140公裡,交通便利。這裡冬季白雪皚皚,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是滑雪、狩獵的最佳勝地。佔地面積2,176公頃,有初、中、高三級天然雪道,置身其中,新奇、刺激、回歸自然。年積雪5個月左右,地勢起伏,雪質優良,空氣清新,冬季是滑雪、賞雪的天然勝地,夏季是避暑度假的天然大氧吧。

北安城市景觀
北安
北安市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市的縣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正北方。
文物古跡
新民遺址:該遺址位於通北鎮新民大隊東300米處,南距通肯河300米。遺址南北長50米,東西寬20米。地表現已開墾為耕地,到處可見陶片,布紋瓦,采集一石滔為60X60cm、高30cm、寬20cm。
朝陽遺址:遺址位於海星鎮朝陽村西50米處,通肯河支流九道溝北岸的臺地上。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現已闢為耕地,地表遺有較多的碎陶片,遺址中間有數處隆起的土包並伴有燒灰現象。在群眾手中征集到該遺址出土的銅鏡一面。
東北軍政大學校址:位於北安市南直街首鋼慶華工具廠,1946年5月東北軍政大學從通北遷至北安。東北全境解放後,軍政大學總校根據中央指示,於1949年7月隨軍南下,為中南軍政大學和以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東北軍政大學共辦二期,培訓學員2700多名,原校捨房屋已大部拆掉,在操場內建起了廠房。
趙光烈士紀念碑:位於北安市趙光火車站內,趙光(1922-1945)河北人,中共黨員,15歲參加革命後到延安抗大學習。1945年8月,黨派趙光來東北,任黑龍江省通北縣政府秘書。12月19日國民黨特務策動縣保安大隊叛亂,趙光在火車站被槍殺,1949年3月20日中共通北縣委和政府決定將通北車站改名趙光車站,並在犧牲地立紀念碑。
雙城市旅游景點
雙城市
雙城市,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縣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西南30公裡處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
人文景觀
主要的人文景觀有承旭門、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承旭公園、希望廣場、民俗文化步行街。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四野”的將領們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新開嶺、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大型歷史巨片《大決戰》、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曾在這裡拍攝。
承旭門是雙城比較古老的一座門樓,清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時任雙城堡總管的雙福監督,重修雙城堡城牆。增建起四座門樓,東有承旭門、西有承恩門、南有永和門,北有永治門。歷經百餘年風雨滄桑,至今僅存老百姓俗稱“東門”的承旭門一座。這座承旭門樓高11.5米,東西長8米,南北寬8.75米,總建築面積70平方米。基座平面呈長方型,由青磚砌築,中有一東西走向的拱形門洞,為橫木過梁式,向城外的一面起圓形券拱,上面約為一尺處為雙福總管親筆題寫的匾額。楷書陰刻“承旭門”三個大字。意為面臨東方初開旭日之意。匾上是女牆,在青磚基座上是一座木結構單檐歇山式樓閣,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中間闢有小閣,四周裝木雕花格扇,棟梁門飾有彩繪,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正脊兩端鴟吻高駐,垂脊和戧脊上蹲琉璃瑞獸,整座建築堪稱工藝精湛,雄關虎踞。但由於年久失修,承旭門樓也曾一度面目全非1979年,雙城縣政府撥款進行修葺,恢復了本來面目,後又定為雙城市級文保單位。門樓下,左右各築起連接式鋼筋水泥結構護城河橋一座,雙城市內的下水都要通過這裡排出,從門樓的背面看有一通承旭門碑志,詳細記載著修建門樓的經過。大門洞的南北牆有兩個小洞,老百姓每逢初一、十五(平時也有人)到這裡燒香,為的是保佑自己出門辦事順利,或家庭和睦平安。往門樓上看,仍是畫棟雕梁,飛檐斗拱,琉璃瓦閣,面貌一新,翹首下懸掛著鑄鐵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咚悅耳,游人絡繹不絕。每天早、晚都有很多老人、兒童在這裡散步鍛煉。承旭門為古堡雙城增色不少,雙城市的市徽即以此為標志。
風土人情
雙城市有滿族、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滿族人口最多。雙城自開墾以來,地靈人傑,人纔輩出。有托雲布、豐紳將軍為清朝主要將領。科舉時代有進士、舉人共29人,秀纔191人。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有義士文子珍,率雙城堡人民開展了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火燒西大街天主教堂,並在火車站阻擊沙俄運兵列車。近代以來出現過莫德惠、蔡運昇、翟文選、於琛徵等著名人物。解放戰爭中,“四野”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程子華等將領在此指揮遼沈和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雙城更是人纔輩出,如著名作曲家付庚辰、作家劉子成等。
訥河城市景觀
訥河
訥河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因訥漠爾河橫貫境內而得名。
文物古跡
1.清河屯遺址
清河屯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河屯遺址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面積達0.6平方公裡,此遺址分為第一地點和第二點,第二地點石器分布密集,出土大量石片,還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等,器型較大,制作工藝比較原始的打制石器,在此出土的船底形石核,椎狀石核,與華北舊石器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1993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了小面積試掘,在原生黃土層中出土一批石器,據專家分析,此遺址距今約11,800年。
2.抗聯集會地永勝大榆樹
革命紀念地:永勝大榆樹,該榆樹在龍河鎮永勝村西南1.5公裡的高地上。高地附近是耕地,下臨低河漫灘,向南是訥謨爾河。1939年,東北抗日聯軍曾多次在樹下集會、宣傳抗日,擴大抗日武裝,抗聯隊伍多次在此集結打擊附近日冠據點。
3.威遠將軍碑
威遠將軍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威遠將軍墓位於嫩江上游左岸的大架山下,墓地樹有威遠將軍碑,此碑立於清代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碑額刻有“聖旨敕封威遠將軍”,右為漢字,左為滿文,石碑浮雕氣勢恢宏。
4.紅馬山遺址
紅馬山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紅馬山遺址地處嫩江左岸紅馬山東麓的一條小溪邊。遺址散布大量陶片、石器,還有骨器、鐵器、銅飾件等。2003年對遺址的一部分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灰坑172座,居住遺址16處。灰坑中有大量魚骨和動物骨骼,可辨認的有鹿、?、野豬,繪有菱形紋的彩陶和帶有鑽孔的骨板、鐵匕等是首次發現。在此出土的西漢五銖銅錢為遺址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在居住遺址地面有用火痕跡,支橕屋頂的木構柱洞皆向中間傾斜,可以初步認為是圓形尖頂居室。此遺址類型在黑龍江首次發現。
5.郭貝勒氏家族墓地殘碑
郭貝勒氏家族墓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貝勒氏家族墓地,是清代達斡爾族郭貝勒氏家族墓地,墓地葬有五代11位清代將軍及其家族成員,墓地坐落在臨水向陽山坡上,墓地現存阿那寶將軍墓碑,立於清道光年(公元1841年),碑文完整,書法和雕刻工藝精美,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碑文已經載入黑龍江省志。
6.楊樹遺址
楊樹林遺址:坐落在嫩江左岸固定沙丘上的楊樹林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出土的壓制石器和陶器殘片與昂昂溪遺址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壓制精美的石是嫩江沿岸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7.東風遺址
東風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風遼金遺址坐落在訥謨爾河支流寬溝子右岸的山頂上,在此出土仿定窯白釉瓷碗、銅馬蹬和陶罐等遼金時代器物。在遺址附近還出土石臼和器型較大的輪制灰陶。
8.訥河莽鼐古墓群
莽鼐屯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訥河市東境,隸屬訥河市龍河鎮保安村管轄。清初,順治年間由達斡爾族郭博勒氏所建。據新編《訥河縣志》載,1864年(清同治三年)以來一直稱呼莽鼐屯。莽鼐,達斡爾語,為“振興”或“興盛”之音訛。因在清代嘉慶至咸豐年間(1796—1861年),這裡出過十幾名達斡爾族將軍,俗稱“將軍屯”。附近原有清代“將軍墓”11座。墓前龜跌、石獅、石桌等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墓丘夷為平地,今只能憑田地中略高於地面的11個土包確認是原來的11處墓址,稱“莽鼐古墓群”。

密山自然景觀
密山
密山市隸屬於黑龍江省雞西市的縣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
旅游景區
密山市是一個三山二水五分田的生態之鄉,湖、河、泡、澤星羅棋布,水繞良田、雀鳴藍天,確立了“以水(興凱湖)為魂、以山(蜂蜜山)為骨、以紅(紅色旅游)為線”,由點游到線游、由線游到環游的特色旅游格局。加快綠化美化、濕地保護、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生態工程建設。打造精品小區、景觀街道和明星小城鎮。
榮譽稱號
城市綠化率達到3 9.8%,榮獲“全省造林綠化先進市”、“全省小城鎮工程建設先進市”等稱號。密山口岸(國門)裡還有世界上最短的界河橋——白棱河橋
密山被譽為:中國航空事業搖籃、人民裝甲兵誕生地、中國電器制造工業搖籃、新中國火藥制造工業、中國人民空軍搖籃、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白魚之鄉、大豆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