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累了,歇一會。
東北網6月30日訊 (吳玉坤 記者 許俊鵬) 新雨過後,綏濱縣的田野裡一片蔥綠,在綏東鎮4萬畝的稻田裡一只只黑斑蛙正悠閑地匍匐在稻根下,蛙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這是該縣今年推廣“稻田養蛙”新模式的結果。

稻田裡的青蛙。
綏濱縣水田面積現在已經發到125萬畝,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准化生產基地。為努力實現水稻生產由單純依靠產量增收向提高品質增效方向轉變,綏濱縣將稻田生態養蛙作為調整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推進。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哈爾濱市育珍源山特產品經銷有限公司,在綏濱縣注資成立了綏濱縣育珍源生態養殖合作社,實施了黑龍江省稻田生態養蛙第一個試點項目,成功探索出稻田生態養蛙新型種養模式,獲得了黑龍江省目前唯一的馴養繁殖許可證,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稻田生態養蛙示范縣。
稻田生態養蛙方法簡單,見效快,無風險,收益好,是一條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該種養模式把水稻種植與蛙類養殖有機結合起來,以蛙養稻,稻蛙共生,每只青蛙一晝夜捕蟲達70餘只,是農田害蟲的天敵,是農田和水域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稻蛙共生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了水稻品質,實現綠色有機種植的目的。
今年,該縣立足於試驗示范,帶動推廣,按照“抓典型,出成效,調結構,促發展”的思路,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實現全縣所有村屯都有示范戶。在投放面積落實上,重點選擇積極性高、責任心強、誠信守法的水稻種植戶,突出集中連片、整村推進,水稻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科技示范園區優先投放。全縣九個鄉鎮共投放種蛙8萬多對,稻田生態養蛙面積達到20多萬畝,計劃到2017年計劃覆蓋全縣所有水田。

青蛙在稻田裡暢游嬉戲。
稻田養蛙的所有養殖投入都由綏濱縣育珍源生態養殖合作社承擔,農戶不需要任何投入。合作社免費提供蛙苗,與農戶簽訂養殖合同,每公頃投蛙苗3000?4000只,秋季開始回收商品蛙,每只商品蛙重量要達到30克以上,回收價格為8元/公斤。
采訪中,綏濱縣育珍源生態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充滿信心地向記者介紹出他們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今年完成蝌蚪孵化繁育基地建設,培育能力在4000萬以上尾,培育商品蛙80萬斤以上,實現產值100萬元,成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養殖委員會黑斑蛙養殖示范基地。明年蝌蚪孵化繁育培育能力、商品蛙培育力都將翻一番,年產值實現300萬元。未來養殖規模將覆蓋綏濱縣全部水田,達到年產商品蛙300萬斤以上,實現產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公司將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提高綏濱縣水稻的品質,打造蛙稻套養生態稻的特色品牌,並推出地方大米新品牌——青蛙生態大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