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收藏者講述抗幣:『九一八』事變後由『依蘭金融救濟會』發行
2015-06-30 16:25:45 來源:生活報  作者: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6月30日訊 不知道這張抗幣曾經誰手,是一個抗日義士,還是一個普通百姓?它可能參與交換百姓口中的一擔米、抗日義士手中的一杆槍,抑或是用於抗日武裝的一份軍餉。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這張紙幣可能附著了淚痕、血水、戰火、硝煙,寄寓了太多的苦難和悲傷。

  這些,富宏博說不清楚。不過,這張抗幣上的券名、主圖、花符、幣值、發行時間、編號、邊框等貨幣要素他能說清楚,這些貨幣要素從一個側面再現了那段歷史,收藏著那段屈辱的、艱難的、激奮的抗戰記憶。

  收藏初衷

  東北抗戰先於全國6年這期間抗幣收藏是空白

  70歲的富老從小愛好收藏,初中時憑借一篇《一匹瘦紅馬》獲得全縣征文活動第一名,從此與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師專畢業後,富老從秘書做起,期間曾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綜合調研室主任、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職,從佳木斯市政府秘書長位置退下來後,受聘為《佳木斯史志》主編,從事地方志編撰工作。

  富老是從2005年開始關注抗幣的。他說,那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胡錦濤在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稱:“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富老敏感地意識到,東北抗戰較之全國全面抗戰要早6年,而收藏界收藏的抗幣集中在1937年至1945年間。“因此,這6年發行的抗幣是收藏界的關注點,尤為珍貴。”

  得來不易

  惦記這張抗幣5年多張第一套人民幣換回

  富老得到這張抗幣也頗費了一番周折。2010年春季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一張民國二十年(1931年)印制的面值伍圓的依蘭金融救濟券首次亮相。底價8萬元,無人問津,最終流拍。

  富老查閱史料發現,依蘭金融救濟券共有壹、伍、拾圓三種面值。《黑龍江錢幣》等資料載現的都是北京收藏家徐楓先生收藏的一張編號為065550號壹圓券,而伍圓、拾圓從未露面。

  富老說,這張抗幣流拍後,曾被上海一收藏者收藏,之後又輾轉到北京一收藏者手中,他始終惦記著。2010年,富老到北京找到這位收藏者,幾經議價,最終,他用自己收藏的多張第一套人民幣換回了這張面值伍圓的抗幣。

  “已知存世的依蘭金融救濟券目前僅四張,另三張為壹圓券,分別在北京、長春和佳木斯三位收藏者手中。這張伍圓券目前僅此一張,十分珍貴。”


 

  抗幣身世

  “依蘭金融救濟會”發行流通管理都有規章制度

  為了弄清這張抗幣的身世,確認其最早身份和地位,富老和朋友利用三年時間先後到依蘭縣、富錦市、樺川縣等地實地走訪調查。

  根據檔案記載,當年發行依蘭金融救濟券的機構為“依蘭金融救濟會”,發行該券的“監理官”是東北軍第二十四旅旅長,依蘭鎮守使李杜,因此,該抗幣又被稱為“李杜券”。

  富老說,依蘭鎮守使相當於現在的行政公署,下轄方正、依蘭、富錦、樺川等松花江下游13個縣。當時,佳木斯還只是樺川縣的一個鎮,它與樺川、富錦同時發行了“依蘭金融救濟券”。

  記者在富老保存的該幣檔案中看到,依蘭金融救濟券發行、流通、管理、回收有一整套規章制度,檔案顯示,“依蘭金融救濟會”為發行依蘭金融救濟券的金融機構,其發行文件均有鎮守使李杜和依蘭縣縣長唐寶森的簽字。

  發行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糧無銷路錢乏來源

  富老拿出一本裝訂整齊的厚厚的檔案材料逐頁翻閱,當碰到重要內容時,他還會大聲念出來。其聲慷慨激昂,仿佛身歷其境,回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依蘭城。

  “依蘭金融救濟會簡章第一條:本會因時局變遷(指‘九一八’事變),糧無銷路,錢乏來源,以致商農交困,影響國稅及地方收入,不得已茲由地方農商界發起,呈請鎮、縣兩署核准設立以維持金融救濟農商為宗旨,因定名曰依蘭金融救濟會;第二條,本會發行臨時有價票券,責任由農商平均負擔,受鎮守使(李杜)及縣長監

  督……第四條,本會以鎮守使為監理官,縣長監督發行,票券須經監理官及監理蓋印為有效;第五條,本會發行之票券分壹圓、伍圓、拾圓三種……”

  富老介紹,現存依蘭金融救濟會檔案記載,李杜撤離依蘭前,“看到商民極度恐慌,恐發意外”,金融救濟會在印刷廠(現依蘭縣水利局)把已經印好尚未發行的合計43.7萬元金融救濟券全部銷毀。

  從發行到被銷毀,流通了整整100天的“依蘭金融救濟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