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冷雲家鄉重溫『八女投江』壯舉 抗聯精神世代傳承
2015-07-02 15:14:07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邵春英 王明菲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烽火起三江,重走抗聯路”系列報道之一

  冷雲家鄉重溫“八女投江”壯舉 抗聯精神世代傳承

  東北網7月2日訊(記者 陳顯春 邵春英 王明菲 侯巍)抗日戰爭時期,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八名女戰士,在頑強抗擊日寇的戰斗中寧死不屈,投江殉國,故稱“八女投江”。6月23日,東北網“重走抗聯路”報道組來到冷雲的故鄉樺川縣悅來鎮,走訪她的後代,重溫英雄的青春歲月。

冷雲遺照。東北網記者 王明菲 翻拍

  進步教師走向革命道路

  悅來鎮為樺川縣政府所在地,有300多年歷史。1915年,冷雲出生在悅來鎮一個碼頭工人家裡。當時,樺川縣還未建制,悅來鎮歸依蘭縣直管。

  據熟知冷雲歷史的白保民介紹,冷雲上完小學後,家裡拒絕讓她繼續讀書,後來經姨夫趙敬夫(原名白長嶺,系白保民養父)做冷雲父母工作,她這纔有機會去樺川女子師范讀書(校址在佳木斯)。

  “在學校,冷雲結識了地下黨員唐瑤圊和進步教師張耕野,受他們的影響,冷雲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白保民介紹說。

  1935年冷雲畢業後,回到悅來鎮南門裡國民優級學校(現冷雲小學)任教。一年後,她加入抗聯5軍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據冷雲侄孫鄭春生介紹,冷雲當時是部隊裡文化最高的女性,負責向其他女戰士傳授文化知識。

  八女投江魂歸烏斯渾河

  烏斯渾河系牡丹江的支流。據白保民講,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西征,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這其中就有冷雲率領的婦女團八名女戰士。

  10月10日拂曉,戰斗打響,冷雲帶領婦女團為掩護大部隊撤離,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大部隊成功突圍。冷雲等八名女戰士誓死不屈,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集體沈江,壯烈殉國。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八女投江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纔13歲。時任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的周保中將軍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在烏斯渾河“八女投江”犧牲地舉行國“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儀式,以此紀念緬懷英雄。2009年9月14日,八名女戰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鄭春生在雕像前講述“八女投江”的壯舉。東北網記者 王明菲 攝

小學生為鄭春生佩戴上紅領巾。東北網記者 王明菲 攝

  冷雲小學傳承冷雲精神的基地

  冷雲曾任教的南門裡國民優級學校,在解放後改為樺川縣第三小學。1986年,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到樺川視察工作時,親自把第三小學命名為“冷雲小學”。

  6月23日,東北網采訪組走進冷雲小學時看到,學校大廳牆壁上,懸掛著“八女投江”巨幅壁畫;操場上,矗立著冷雲的雕像。學校三樓的一間教室裡,陳列著與冷雲及八女投江有關的資料及介紹。冷雲小學裡,處處是英雄的足跡。

  6月24日,鄭春生應邀來到冷雲小學,為學生們講述冷雲的故事。他對記者說:“家裡能出現一個民族英雄,感覺很驕傲、很自豪,冷雲對我影響很大,她的精神勉勵著我忠誠做人,我要把冷雲的精神傳遞下去,影響更多的後人。”

  “學校所有文化,都圍繞冷雲設計,”冷雲小學黨支部書記張可多說,“我們把弘揚冷雲精神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形成烈士學校獨有的特色和品牌。”

  采訪結束,走出校園,校門上“國家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銅質牌匾,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李澄

【專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專題】烽火起三江 重走抗聯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