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3日訊 (記者 許諾) 23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廳召開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黑龍江省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完成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鍋爐房、回水池、動物焚燒爐及部分細菌彈殼廠的調查勘探與發掘,出土戰爭遺物1000多件。

“七三一”舊址。

“七三一”舊址平面圖。

部分留存藥瓶。
據黑龍江省文物考古所專家李陳奇介紹,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俗稱“四方樓”,位於七三一部隊舊址核心區南部中央,呈長方形,東西長151.4米,南北寬101.3米,總佔地面積超過15,000平方米由細菌實驗室、特設監獄、中心走廊及四個庭院構成,是細菌實驗和罪行實施的最為核心,是七三一舊址中最為核心的要害部門。其中,細菌實驗室為四周合圍封閉的長方形平頂磚混三層樓房,為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進行細菌研究、生產、儲藏及活體實驗的主要場所。特設監獄關押經“特別移送”,作為“實驗材料”的秘密場所。中心走廊是南北貫穿本部大樓、細菌實驗室和病毒實驗室的主要通道,長度約260餘米,寬度2.80米。庭院為對稱四個長方形院落,由南北走向的中心走廊和東西橫置的特設監獄自然分割而成,乃室外活動場所。
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的發現,是本次“四方樓”考古發掘的又一亮點。1945年8月,日軍臨撤退前,曾匆忙就近銷毀實驗設備,並將細菌實驗室炸毀。在第3棟、第4棟和第6棟附件,發現4處實驗設備燃燒灰坑,內有木炭,間雜大量的玻璃試管、導管和燒瓶等。在第3棟、第5棟和第6棟等,發現若乾處爆破穴點,坑內填滿殘磚碎瓦,其中出土了炮彈、扭曲變形的大型金屬設備殘片和暖氣殘片。爆破穴點和焚燒灰坑的發現,是日軍侵略者毀滅犯罪證據的直接證據,是不可多得的無可爭辯的第一手例證。本次發掘出土各種遺物1000餘件,其中包括鐵器、玻璃器、銅器、陶瓷、鋁和鉛制品等,以鐵器和玻璃器為大宗。
鍋爐房位於本部大樓東北,建於1936年,是七三一部隊供電、供暖和供熱水的設施。在鍋爐房遺址的東南50餘米處為地下回水池舊址,為地下磚混結構建築,是發電鍋爐冷卻回水設施。動物焚燒爐遺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西北400餘米,以焚化動物屍體為主,偶爾用來焚化用作試驗的人的屍體,為七三一部隊三座焚屍爐中的一座。細菌彈殼廠遺址位於七三一部隊舊址西北15公裡,現存焙燒窯體2座、煙囪2座、煙囪基礎2座、五層樓房1座。2015年7月至11月,擬發掘2座煙囪基礎和南部焙燒窯體,現正揭露中。
據悉,黑龍江考古將從今年至2021年將陸續對核心區域內及附近的鍋爐房(含海魚池)、南門衛兵所、給水塔、動物焚屍爐、焚屍爐、地下回水池、動物繁育室、細菌彈組裝儲存室、特殊武器研制廠、瓦斯發生室、瓦斯地下儲存室、航空指揮所、結核菌實驗室舊址進行發掘。進一步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反人類罪行,為保護與展示及研究提供詳實的科學依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供更為真實的遺跡與遺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