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煎藥師—— 用汗水與良心煎制每副藥
2015-08-06 09:23:2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李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6日訊 進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院內,有一處青色的樓房,沿著門前的石子路下到負二層。電梯門剛一打開,一股熱浪瞬間襲來——這裡就是煎藥師劉百成工作的地方。在煎藥室中,十幾個煎藥機正在冒著熱氣。此時劉百成看了眼手機上顯示的溫度:哈爾濱,零上三十度。

  煎藥室常年40多度

  劉百成今年45歲,是煎藥室6名煎藥師中最年輕的一個,三年前他經過了醫院嚴格的培訓,成為了一名煎藥師。如今,他和同事們笑稱自己為“地下工作者”,因為煎藥室位於地下負二層——也是最低的一層。

  除去一個休息室和通往電梯的走廊,其餘的房間裡均擺滿了煎藥機。這個地下足有近800平米,共有50餘臺煎藥機,如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煎藥室。然而在偌大的地下,卻一扇窗子也沒有。

  對於劉百成來說,悶熱已是工作的常態。“一個房間大約30多平米,擺了十幾臺煎藥機,每臺裡的水溫都要達到120度。當這些煎藥機同時工作時,整個屋子就是個‘桑拿房’”劉百成說,從分揀到最終將藥熬成,最少也要三個小時。而在這三個小時內,煎藥師需要一直在煎藥機旁忙碌,實時觀察溫度的變化,進行一系列的操作。這一趟下來,身上全都是汗。

  在其中一個煎藥室的牆角,堆著兩個破舊的電風扇,其中一個已經停止了轉動。劉百成說,這幾年不知用壞了多少臺風扇。熱了就用涼水洗把臉,一天下來也記不清洗了多少次臉。衣服濕了就繼續穿,反正它也乾不了。此時,屋內的儀表顯示,室內溫度為零上40度。即便是冬天,煎藥室裡一直是這個溫度。

  身上的藥味隔老遠都能聞到

  由於常年的“中藥桑拿”,煎藥師的身上都有一股濃重的藥味。然而有些藥材的味道,對他們也是一種考驗。“例如海螵蛸就有一種腥臭味兒,煎藥時味道會更濃烈。”劉百成說,每天“泡”在中藥的蒸汽裡,中藥味已經完全浸入到了皮膚裡。“起初自己也不適應,每天回家都洗衣服,想讓藥味變淡些。後來就放棄了,因為根本洗不掉。不管走到哪兒,身上都一股中藥味兒。開始家人也不願意聞,現在也都習慣了。”

  有一次,陳百成去菜市場買菜,盡管菜市場裡滿是青菜和肉類混雜的味道,身邊的人還是一下就聞出了他身上的藥味兒。“我開始還納悶兒,為啥大家在我旁邊都捂著鼻子。後來纔想起來,是因為我身上的味道,隔條街都能聞到。這幾年我一直沒生過病,我覺得是跟平時聞藥味兒有關,也算是‘工作福利’了。”

  除了要分揀藥材、清洗煎藥機、煎藥、包裝以外,煎藥師還要負責將煎好的藥送往病房,同時要將藥物殘渣運出。在房間中央,擺著很大一堆已經裝好的中藥,幾名煎藥工在仔細地分揀著。貼上標簽,放在一個雙層的推車中。劉百成要將滿滿一車的藥從地下推出,送到各個病房的護士手中,以保證每個病人都能及時喝上藥。瘦削的他抓著推車把手,因用力而骨節發白,整個人弓起了腰。這一車的中藥,足足有一千多斤。

  在劉百成的腳踝上,有處很明顯的傷疤。而每名煎藥師的身上,都有著被燙壞的傷疤。那次劉百成像往常一樣,打開閥門讓已經煎好的藥流入包裝機,此時煎藥機下面的塑膠管突然脫落,滾燙的藥水直接噴到了他的腳上。這是劉百成燙傷最重的一次,40多天後傷口纔逐漸好轉。


 

  煎藥有講究“用心制作”每副藥

  劉百成有個19歲的兒子,正在讀高中。他說,高中是孩子很關鍵的時候,可他卻沒時間陪陪兒子。為了能夠讓患者每天都能及時喝到藥,他和自己的同事們每天六點就要開始工作,以保證八點鍾准時將藥送到患者手中。

  “晚上最早也要八點多下班,根本沒時間陪家人。”劉百成說,因為全年無休,每年的春節自己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別人聞著餃子味兒,我們聞著中藥味兒。”“三分治、七分煎”,藥煎的好不好,直接影響了療效。劉百成說,每副藥都是自己“良心制作”。“什麼時候開鍋都是有講究的,會直接影響藥的效果。”他說,這個工作雖然看起來容易,其實也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需要煎藥師十分細心地操作。“我們必須熟悉每味中草藥的藥性,有些藥必須先浸泡,然後再進行煎煮。而不同的藥浸泡時間也不同。煎制一定要到火候,否則會影響藥效。所以藥煎成什麼樣,全憑煎藥師的良心

  如今,他和同事們每天都在這個見不到陽光的地下,用汗水和真心煎制著每一副藥。“患者不知道我們是誰,但我們卻熟悉每一位患者的名字、病情以及所需的藥。有時想想自己的工作雖然默默無聞,但我們的煎熬能讓患者盡快康復,還是很值得的。”劉百成說。

  正說著,一臺煎藥機的綠燈亮了起來。劉百成急忙穿上還未乾透的背心,走進了滿是蒸汽的煎藥室內——他又要開始忙碌了。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