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情簡介
2015-08-14 10:1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牡丹江是滿語『穆丹烏拉』的譯音,意思是『彎彎曲曲的江』。牡丹江流域有著3000多年歷史,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面積4.0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80萬,其中市區常住人口97萬。轄東安、西安、愛民、陽明4個城區,東寧、林口、海林、寧安、穆棱5個縣(市)。牡丹江是全國沿邊開放城市,對俄貿易額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連續27年位居全省首位。牡丹江是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性中心城市,G11、G10兩條國道和濱綏、圖佳兩條鐵路貫穿全境,商貿物流輻射到雞西、七臺河、吉林省延吉市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牡丹江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湖、林、雪、邊、俗、特、紅』七大旅游特色,被國家確定為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區位特色。牡丹江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與吉林省延吉市毗鄰,是東北『丁字型』鐵路乾線起點,位於中國最長的骨乾公路『同三公路』起步段,是黑龍江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全國首批、黑龍江唯一的『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是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通道。

  --生態特色。牡丹江市沿邊近海、生態優良。距離日本海的直線距離只有228公裡,在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的滋潤下,牡丹江四季分明,春可采摘、夏可避暑、秋可觀山、冬可玩雪,特別是比之哈爾濱,牡丹江的冬天寒而不冷溫情脈脈,夏天熱而不酷清爽宜人,素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3%,富氧離子含量平均在6000左右。優良的生態環境盛產優質的農副產品,響水大米是千年貢米,松茸、黑木耳等綠色有機食用菌產品佔據全國三分之一市場。

  --開放特色。牡丹江市邊境線長211公裡,有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1200萬噸、過客能力250萬人次,是虎林吉祥口岸、密山檔壁鎮口岸和吉林琿春口岸扇形口岸群的軸心。對俄貿易額始終居全國地級城市首位。目前,正以牡丹江-海參崴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為核心,以建設國際內陸港,構建『牡符烏』跨境產業合作區,深化中俄人文交流合作為切入點,全力打造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先導區。

  --文化特色。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現有38個少數民族,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地。建市時間雖然較短,但城市文化底蘊深厚。鶯歌嶺、寧古塔文化、恢弘悲壯的革命歷史文化和百年對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的風土人情造就了牡丹江獨特的民風民俗,使牡丹江成為開放度高、包容度高、思想比較活躍和開放的地區。

  --資源特色。牡丹江有41種礦產已探明儲量,可大規模開發利用達31種。水能、風能蘊藏量豐富,是中國北方風電之鄉、黑龍江『北電南輸』載能基地,俄遠東地區木材、鐵礦石等資源大量經綏芬河、東寧口岸出口到我國。有鏡泊湖、中國雪鄉、唐渤海國遺址等景區景點450多處。

  --發展特色。近5年來,牡丹江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期,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是2010年的2.13、2.05、1.7、1.9倍,經濟總量列哈爾濱、大慶之後居全省第3位。農民人居純收入連續11年居全省首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7戶,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造紙等六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興產業,正在打造食品醫藥生物、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

  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300.6億元、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48.6億元、增長17.2%;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54.2億元、增長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75.6億元、增長13.7%;進出口總額實現120億美元、下降1.4%(不含綏芬河實現44.1億美元、增長15.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8.1億元、下降3.5%(不含綏芬河完成82.5億元、增長1.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735元、增長1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50元、增長13.1%。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7%,超額完成四種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責任編輯:楊禹
相關新聞